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MRI定位的最佳扫描序列。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06年3月行伽玛刀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伽玛刀术前上头架定位,然后对3组分别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TSE)、增强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three-dimensiunal fast low angle shot,enhanced3D-FLASH)、三维结构干涉稳态序列(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in steady state,3D-CISS)进行扫描,观察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①TSE扫描20例三叉神经,14例显示优,血管显示一般。②增强3D-FLASH扫描三叉神经,18例显示优,2例显示良,周围血管显示优。③3D-CISS扫描三叉神经,20例均显示优,周围血管显示良。结论 3D-CISS和增强3D-FLASH序列的融合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根及周围血管,有利于伽玛刀的精确定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51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法。结果本组病例82.3%存在头痛与视乳头水肿,17.6%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加重,27.4%出现内囊、丘脑、视放射、Wemiche区受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采用颞间沟后部入路20例(39%),顶枕入路31例(61%)。肿瘤全切48例,新出现偏盲或视野缺损扩大6例,术后出现感觉性失语2例。3例肿瘤大部切除辅助伽马刀治疗。死亡3例(5.9%)。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少数伴有阵发性头痛加重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入路主要有经颞部与顶枕部两种,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注重微创原则,可得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汶川特大地震颅脑创伤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中颅脑外伤的临床类型及特点、救治经验.方法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伤员资料、流行病学、致伤原因、分类、伤情、救助时间、合并症、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男102例,女80例,建筑物砸伤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其次为挤压伤;按GCS评分:轻型129例,占70.9%;中型32例,占17.6%.,重型21例,占11.5%.伤口开放占68.7%;合并叫肢及脊柱骨折占16.5%,伤口感染18例占7.4%,急性肾功衰竭3例(1.2%).手术治疗者40例.出院或转科时GOS评估:5分121例(66.5%),4分38例(20.8%),3分或以下23例(9.7%),死亡5例,死亡率3.3%.结论 重伤伤员院前抢救率低,院内以轻、中型颅脑创伤为主,合并症多,伤口感染率高;多学科联合早期、有序规范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熊力  夏勇  陈兢 《华西医学》2014,(3):597-598
1病例介绍 患儿男,8岁。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并伴随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昏迷、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院外头部CT提永左侧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病情较重于该院治疗22d,于2010年10月22日,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Period2(mPer2)基因转染后过表达对小鼠Lew is肺癌细胞(LLCs)60Coγ-射线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mPer2基因转染至LLC细胞,以空白组及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采用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Per2基因在LLC细胞中的表达,给予60Coγ-射线4Gy单次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存活情况。结果60Coγ-射线照射后,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组及空白组比较,转染mPer2基因细胞表现为G2/M期阻滞,凋亡率下降(contro l:8.10±0.03;pcDNA3.1-vector:11.20±0.07;pcDNA3.1-mPer2:4.40±0.02;P<0.05),细胞克隆形成增加(contro l:14%;pcDNA3.1-vec-tor:11%;pcDNA3.1-mPer2:32%;P<0.01)及PCNA阳性表达增加(contro l: ,pcDNA3.1-vector: ,pcDNA3.1-mPer2: ,P<0.05)。结论节律基因mPer2过表达使60Coγ-射线照射的小鼠Lew is肺癌细胞凋亡下降,细胞增殖明显,降低了该细胞对放射损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13例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6~52岁,平均34.5岁。病程14d~33个月,平均12.7个月。临床表现:①颅高压10例;②病灶出血急性起病3例;③神经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7例,吞咽困难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Per2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构建好的mPer2全长表达质粒(pcDNA3.1-mPer2)转染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并以pcDNA3.1空质粒转染为对照,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MTT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MTT法检测结果均显示Period2转染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mPer2的高表达能显著性的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MRI特征和伽玛刀(γ刀)治疗的方法,评价γ刀治疗CSH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为术后残留,8例为临床影像学诊断。照射肿瘤的周边剂量8.0 Gy~16.0 Gy,平均12.2 Gy±2.6 Gy,等剂量曲线40%~50%,中心剂量16.0Gy~32.0 Gy,平均24.2 Gy±4.6 Gy,随访时间6个月~50个月,平均24.5±18.7个月。结果:MRI显示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T1WI呈明显均匀强化的高信号,形态特点呈内小外大的哑铃状结构,边缘清晰。γ刀治疗后,5例肿瘤几乎消失,12例肿瘤明显缩小,1例肿瘤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其中两例在γ刀治疗后4个月~8个月出现轻度动眼神经麻痹症状,1例在γ刀治疗后3个月出现轻度外展神经麻痹症状。结论:CSHA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γ刀治疗CSHAs安全可靠,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对于中小型(肿瘤最大径<3 cm)或手术后残留的CSHAs,γ刀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改良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观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内生物化学代谢物改变,并为该技术在帕金森病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4-01/2005-04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和住院部,依据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9例,作为帕金森病组。同期纳入年龄大于40岁的健康志愿者29名,为正常对照组。均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完成黑质磁共振波谱检测。帕金森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年龄、性别分布基本一致,除帕金森病外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病史。所有受检者在参与实验前均被告知相关事宜并取得受检者同意。采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两组脑黑质N-乙酰天门冬氨酸、含胆碱化合物和肌酸浓度水平,比较两组间上述代谢物浓度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含胆碱化合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含胆碱化合物/肌酸比值的差别,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帕金森病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之间相关性。结果:58例实验对象的黑质磁共振波谱信息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含胆碱化合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含胆碱化合物/肌酸比值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和含胆碱化合物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5)。结论: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能够更准确检测活体内神经生物化学代谢改变,可为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生理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荷瘤裸小鼠进行异种基质金属蛋白酶-2(c-MMP-2)DNA疫苗联合伽玛刀(γ-刀)治疗胶质瘤,观察二者的协同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制备纯化c-MMP-2 DNA疫苗,裸鼠腋下注入大鼠C6胶质瘤细胞株1×106/只,建立裸鼠胶质瘤动物模型,待肿瘤长至约1 cm(接种后第16 d)开始治疗.γ-刀治疗以5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边缘剂量13 Gy;异种MMP-2 DNA疫苗治疗组小鼠自荷瘤后次日开始后肢肌肉注射c-MMP-2 DNA疫苗(1 mg/ml),100μl/次,每周一次,连续4 w.观察瘤体大小、测量肿瘤重量;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HE染色观察重要器官组织坏死情况.结果 异种MMP-2 DNA疫苗联合γ-刀治疗胶质瘤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与其他3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免疫组化显示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TUNEL显示凋亡指数明显增多.结论 c-MMP-2 DNA疫苗联合γ-刀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二者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是一种独特的抗肿瘤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