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ECT两种治疗模式(LOW0.5和DGX)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0W0.5模式和DGX模式治疗,采用PANSS及WMS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记忆功能。结果 L0W0.5组总有效率为86%,DGX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GX组在第4次治疗后PANSS总分下降显著(P〈0.05),L0W0.5组在第6次治疗后PANSS总分下降显著(P〈0.05);L0W0.5组治疗前后WM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GX组在末次治疗后WM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在末次治疗后第7天的各项分值即接近治疗前评分,到末次治疗后第14天时,各项分值均显著大于治疗前评分(P〈0.05)。结论 MECT两种模式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疗效相当,但L0W0.5模式起效慢,DGX模式起效快。L0W0.5组治疗前后记忆无明显影响,DGX组治疗后记忆下降明显(P〈0.05),但在1~2周内逐渐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5例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对照组50例为不伴抑郁的糖尿病患者进行SF-36评定.结果:帕罗西汀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前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帕罗西汀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量表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12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20名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家庭支持少、病程短、年龄轻、初次住院、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生存质量差。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BPRS、SAS、TESS和病程。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全面低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MECT)与氟哌啶醇针剂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9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MECT组和氟哌啶醇组,疗程为1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和7天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MECT组显效率为59.10%,有效率90.90%;氟哌啶醇组显效率为55.80%,有效率88.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末MECT组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治疗结束时MECT组WM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至2周已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MECT组低于氟哌啶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CT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有效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副反应量表 (TESS)、健康状况问卷 (SF 3 6)进行疗效 ,副反应和生存质量评估 ,并对影响生存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 ( 71.6± 17.49,66.0 2± 14 .12 ) ,治疗后 ( 4 1.2 6± 9.3 7,3 8.93± 7.67)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两组同期相互比较 ,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 ,利培酮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 5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 (P <0 .0 5 ) ,且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病程。结论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 ,生存质量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进行疗效,副反应和生存质量评估,并对影响生存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71.6±17.49,66.02±14.12),治疗后(41.26±9.37,38.93±7.67)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同期相互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利培酮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5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P<0.05),且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病程.结论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生存质量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最佳剂量。方法 对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标准的40例病人换用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PANS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为62.5%,起效时间较晚,第8周才见明显疗效;剂量越大,出现副反应越多。结论 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但剂量不必太大。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分裂症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与正常健康人群抑郁状况的差异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DS、BPRS、TESS及自编调查表,分别对125例患组和120例对照组进行评估,并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抑郁状况的因素包括有化程度、职业、用药、婚姻四个,差异具有显性。结论 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预防抑郁的发生及精神病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上海市杨浦区三个社区抽取210名糖尿病患者(研究组),采用健康状况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患者进行评定,并与21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研究组SF-36的躯体健康所致的角色限制(RP)、总体健康感(GH)、社交功能(SF)、心理健康(MH)及生活质量总评分(SF-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SAS、SDS、有无并发症、FAD(P0.01)。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发症的发生、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社区康复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状况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对老年期痴呆(AD和VD)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评定,并与正常老人的家属和老年护理病人的家属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痴呆患者家属SF-36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和老年护理组的家属评分低,但较门诊痴呆组家属评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性格、病程、与患者的关系及有无躯体疾病之间SF-36总评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与患者的血源关系,性别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较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