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以转基因鼠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免疫学,遗传学等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基因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人类HLA-DR4β1基因转基因小鼠,转基因阴性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胶原性关节炎为疾病模型,以电针为主要治疗方法,将大于5周龄的小鼠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甲氨喋呤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种手段和技术,从动物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电针治疗RA的特点和环节,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结果①电针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②电针在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基因的表达中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电针通过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基因的表达,影响MHCⅡ类分子的抗原递呈功能达到对CIA小鼠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人类体外受精后的发育欠佳胚胎,行卵裂期移植或囊胚培养后,哪一种策略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 患者入选标准:体外受精第3天(d3)所有胚胎均为发育欠佳胚胎(胚胎卵裂球数<6-细胞,或胚胎碎片为10%~20%).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卵裂期移植组(n =114)及囊胚培养组(n=106).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及植入率.结果 卵裂期移植组与囊胚培养组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38.6% vs 24.5%)、继续妊娠率(35.1%vs 24.5%)及植入率(24.5% vs 1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囊胚培养组具有较高的周期取消率(53.8%),卵裂期移植组的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囊胚培养组(38.6%vs 11.3%).结论 人类发育欠佳胚胎在卵裂期进行移植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从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在我室接受单精子显微授精治疗的共 1 0 2个周期。以 2 0 0 0年2月为界 ,随着显微操作技术 ,的改进和操作环境的改善 ,后阶段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存活率 (90 6 % )、受精率 (73 3 % )、胚胎发育率 (97 3 % )较前阶段 (分别为 68 8% ,39 0 % ,78 7% )有显著提高。两阶段临床妊娠率分别为 41 3 %和2 1 4% ,目前本室建立的单精子胞质内注射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临床严重男性不育和受精障碍  相似文献   
4.
低回收卵患者囊胚培养和移植结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在低回收卵数患者中进行囊胚培养和移植是否能改善IVF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月在我室行IVF治疗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囊胚培养(囊胚组),在受精后第5天移植;另38例行常规的第2天胚胎移植(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囊胚组平均取卵数(6.6±2.8)个,临床妊娠率为43%,分娩率38%;对照组平均取卵数(6.9±3.7)个,临床妊娠率为37%,分娩率2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囊胚组无一例出现高序多胎,对照组出现1例3胎,1例5胎.结论在IVF-ET中,对低回收卵数患者进行囊胚培养和移植与常规第2天移植相比,并不会显著提高妊娠率,但却可以在不降低妊娠率的情况下,减少多胎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人类胚胎超快速冷冻保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7年 ,Trouson等[1] 最先用鼠胚建立了胚胎的超快速冷冻方法 ,并认为可获得与常规的慢速冷冻方法相似的冻存效果 ,同时具有耗时短、易操作和花费低等优点。到 1990年才有人类胚胎利用相同冷冻技术保存获得妊娠的报道[2 ] 。我室于 1996年开始在部分因不孕症行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IVF ET)者中 ,开展人类胚胎超快速冷冻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选择 1996年 5月~ 1998年 6月在我室接受IVF ET治疗后的 2 1例患者共 6 5个剩余胚胎。2 .方法 :(1)IVF ET :方法见文献 [3]。于取卵后 4 8h…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最适合的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CSI)时机.方法 根据从患者取卵结束到开始ICSI的时间(t),将患者分为3组:A组(2h≤t<4h,n=60),B组(4h≤t≤6h,n=85),C组(6h<t≤8h,n=62).回顾性分析了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对于ICSI患者的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B组及C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植入率均显著高于A组.结论 适度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4~8 h)有利于改善ICSI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类体细胞克隆胚技术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封闭式玻璃化冷冻技术与程序化冷冻技术在胚胎冷冻解冻及移植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首先比较2010年11~12月采用三种开放式载杆和一种封闭式载杆对卵裂期胚胎进行的玻璃化冷冻。然后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封闭式载杆行玻璃化冷冻和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程序化冷冻的数据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复苏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等。结果三种开放式载杆与封闭式载杆的复苏率及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式玻璃化冷冻和程序化冷冻两种冷冻方法比较显示:卵裂期胚胎采用玻璃化冷冻共2,61 9周期,解冻6,627枚胚胎,复苏6,276枚,复苏率为94.7%(6,276/6,627),1,522枚胚胎着床,着床率为24.3%(1,522/6,276),共1,1 35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移植妊娠率为43.3%(1,1 35/2,619),均显著高于程序冷冻组(P<0.05),后者的复苏率、着床率和移植妊娠率分别为59.9%(7,797/1 3,01 6),20.6%(1,603/7,797)和39.3%(1,224/3,11 7)。玻璃化冷冻囊胚共331周期,解冻677枚胚胎,复苏589枚,复苏率为87.0%(589/677),21 4枚胚胎着床,着床率为36.3%(214/589),168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移植妊娠率为50.8%(1 68/331),均显著高于程序冷冻组(P<0.05),后者共114周期,解冻21 7枚胚胎,140枚复苏,复苏率为64.5%(140/217),着床率为22.1%(31/140),妊娠率23.7%(27/114)。结论采用封闭式载杆玻璃化冷冻胚胎是一种较程序化冷冻更有效、更安全的胚胎冷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对于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后有OHSS高风险患者进行鲜胚移植或取消鲜胚移植行全胚冷冻、冻胚移植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在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存在OHSS发生高风险的共1578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行鲜胚移植或取消移植行全胚冷冻后冻胚移植(FET)两种不同处理方式所获得的妊娠结局及处理后OHSS发生率.结果 2010年鲜胚移植共计9009周期,OHSS高风险患者共计1578周期(E2≥4000pg/mL或取卵数≥30个).OHSS高风险患者进行鲜胚移植为1284周期,其临床妊娠率为60.9%;全胚冻存294周期,行首次FET为250周期,临床妊娠率54.0%(P<0.05);两组的着床率分别为39.7%(1111/2802)和35.7%(185/518),流产率分别为9.7%(76/782)和8.9%(12/135).OHSS高风险患者进行鲜胚移植后发生重度OHSS共46周期,其发生率为3.6%(46/1284),高于全胚冷冻组0.3%(1/294),亦高于全年度非OHSS高风险鲜胚移植患者的1.3%(100/7725周期)(P<0.05).结论 OHSS高风险患者进行全胚冷冻后冻胚移植首周期较鲜胚移植能有效避免重度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影响单细胞二重巢式PCR扩增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针对β-珠蛋白基因CD41-42、IVS-Ⅱ654突变位点区域采用二重巢式PCR,分别以不同的引物浓度组合、不同的Taq DNA聚合酶、不同的中和缓冲液、PCR反应前采用或不采用98 ℃预变性扩增单个淋巴细胞和/或单卵裂球,了解这些因素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结果: 不同的引物浓度组中,终浓度为0.25 μmol/L R1 F1引物对与 0.3 μmol/L R2 F2引物对配对扩增效率最高;不同的Taq DNA聚合酶中TaKaRa EX Taq的扩增效率最高;中和缓冲液-1(200 mmol/L Tricine)的扩增效率显著高于中和缓冲液-2(900 mmol/L Tris·HCl, pH 8.3/300 mmol/L KCl/200 mmol/L HCl)的扩增效率(P<0.05);单细胞PCR反应前采用98 ℃预变性与不采用98 ℃预变性的扩增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引物浓度组合、不同的Taq DNA聚合酶、不同的中和缓冲液对单细胞的二重巢式PCR的扩增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而PCR反应前采用98 ℃预变性不能提高PCR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