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7篇
  免费   1061篇
  国内免费   971篇
耳鼻咽喉   98篇
儿科学   186篇
妇产科学   134篇
基础医学   964篇
口腔科学   200篇
临床医学   2285篇
内科学   1579篇
皮肤病学   78篇
神经病学   277篇
特种医学   6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265篇
综合类   5855篇
预防医学   1764篇
眼科学   145篇
药学   1847篇
  13篇
中国医学   1706篇
肿瘤学   742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912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884篇
  2011年   908篇
  2010年   1106篇
  2009年   890篇
  2008年   852篇
  2007年   919篇
  2006年   892篇
  2005年   977篇
  2004年   973篇
  2003年   779篇
  2002年   632篇
  2001年   719篇
  2000年   714篇
  1999年   598篇
  1998年   434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50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334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135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73篇
  1981年   73篇
  1980年   59篇
  1979年   32篇
  1977年   12篇
  1963年   14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18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例中鼻病毒感染状况并对鉴定出的鼻病毒进行分子分型研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采集的1 251份咽拭子标本进行常见8种呼吸道病毒的检测。 针对鉴定结果为阳性的鼻病毒标本,使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VP1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   61.87%(774/1 251)的标本至少检出有1种呼吸道病毒,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鼻病毒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9.18%(240/1 251)和18.63%(233/1 251)。 男女性间鼻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组,占所有鼻病毒感染病例的67.81%;呈现为以夏秋季为感染高峰的季节性流行,9—10月为鼻病毒的检出高峰。 本研究从233份阳性鼻病毒标本中共获得161条鼻病毒VP1序列,通过分子分型鉴定属于55个型别,其中A种鼻病毒37个,B种鼻病毒4个,C种鼻病毒14个。 RV-A12和RV-A49两个型别检出数目最多,均为12条。   结论  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长春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咽拭子标本中鼻病毒检出阳性率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长春市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鼻病毒流行以A种鼻病毒为主,C种次之,B种最少;RV-A12和RV-A49是长春市2019—2021年流行的优势型别。  相似文献   
2.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免疫抑制状态儿童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定量分析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儿童病毒清除的时间差别,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精准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为队列人群,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分为绝对免疫抑制、相对免疫抑制和实施免疫抑制疗法,以免疫抑制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与非免疫抑制组行1∶3匹配。以鼻咽拭子新冠病毒PCR检测拷贝数阈(Ct)值≥35为队列终点。 主要结局指标:新冠病毒清除时间。 结果:2022年4月12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收治医院符合本文共同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病例728例。免疫抑制组33例,其中绝对免疫抑制8例,相对免疫抑制23例,接受免疫抑制疗法2例(不包括绝对和相对免疫抑制患儿)。非免疫抑制组匹配后99例。2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6.5±6.8)和(10.3±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4.0 ± 8.3)和(9.7 ± 3.1)d,普通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8.3 ± 4.9)和(11.2 ± 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9~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5~0.039)。2组普通型病例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10~1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2周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3例(9%),临床分型均较前轻,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结论:Omicron株感染的免疫抑制患儿病毒清除时间较非免疫抑制患儿显著延长,主要反映在第9~14天,免疫抑制患儿病毒复阳风险高,提示需要更长的隔离时间和转阴后严格的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LX6-AS1与微小RNA(miR)-346在糖尿病足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足病人为糖尿病足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足病人为糖尿病组,取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受检者血清中DLX6-AS1、miR-346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糖尿病足病人血清DLX6-AS1、miR-346的表达水平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糖尿病足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组、糖尿病足组病人VCAM-1、FGF2、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LX6-AS1的表达量是1.01±0.13,低于糖尿病组、糖尿病足组DLX6-AS1的表达量2.16±0.25、3.20±1.03(P<0.05);对照组miR-346的表达水平是1.00±0.16,高于糖尿病组、糖尿病足组miR-346的表达水平0.73±0.11、0.41±0.08(P<0.05),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糖尿病足病人Wagner分级增加DLX6-AS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346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LX6-AS1的表达与FGF2、TNF-α、IL-6呈正相关(P<0.05),而miR-346与之呈负相关(P<0.05);DLX6-AS1与miR-346表达量是影响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足病人血清中DLX6-AS1表达量升高,而miR-346表达量降低,二者可能参与糖尿病足发生及发展过程,并可能作为临床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宁波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兽药残留污染状况,估算动物性食品中这两类抗生素暴露引起的健康风险。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2018—2020年宁波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和四环素类兽药残留水平进行监测,计算中位数、P97.5、平均值和最大值,再结合浙江省居民食物摄入量数据,利用点评估方法对这两类兽药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强力霉素、土霉素在淡水鱼、养殖大黄鱼、淡水虾、鸡肉、鸡蛋、猪肉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强力霉素、土霉素总检出率分别为21.2%(77/363)、11.6%(42/363)、2.8%(10/363)、1.4%(5/363)和0.6%(2/363)。成人经动物源性食品摄入抗生素的膳食暴露量为0.8~909.0 ng/(kg·d),儿童经动物源性食品摄入抗生素的膳食暴露量为0.6~518.9 ng/(kg·d)。恩诺沙星和土霉素的中位数、P97.5、平均值和最大值所对应风险商的范围为0.000030~0.17。结论宁波市人群经动物源性食品摄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和土霉素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持续改进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专家评价、德尔菲法等初步确定指标,经由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血液净化专业组讨论后最终确定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11月在陕西省119家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试点应用。结果共确定了5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陕西省119家医院血液透析室护患比均达到1:0.5,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体外循环漏血发生率、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468%、0.033%、0.663%、0.199‰,二级医院各项指标发生率均高于三级医院。结论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适用于血液透析专科护理管理与质量评价。建议各省血液净化、护理质控中心从信息平台、质量评价标准、指标数据填报人员培训、基层帮扶、适宜血液透析护理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改进血液透析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宁夏汉族女大学生指长比与月经初潮年龄(AAM)的关系。方法:选取宁夏地区汉族在校女 大学生389 例,采用体质测量及问卷调查方法,比较各指指长比(2D∶3D、2D∶4D、2D∶5D、3D∶4D、3D∶5D、 4D∶5D)均值在左、右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指长比与AAM的相关性。结果:宁夏汉族女大学生左、右手间各 指指长比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表现为3D∶5D > 4D∶5D > 2D∶5D > 3D∶4D > 2D∶4D > 2D∶3D的递减趋势; 总人群中,右手2D∶3D、左手2D∶4D、右手2D∶4D及右手3D∶4D与AAM间存在负相关,其余指长比与AAM 无相关性;亚组人群中,右手高2D∶4D与AAM间存在负相关。结论:宁夏汉族女大学生指长比与AAM有关, 右手2D∶4D高的女性AAM可能会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P<0.05);甲胎蛋白(AFP)≥100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脊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介素-6(IL-6)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和按4:1比例匹配同期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采集脑脊液标本但无神经系统疾病的41例作为对照组。发病6 h、48 h、1周检测脑脊液hs-CRP、IGF-1、IL-6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损害程度。结果 发病6 h,脑出血病人脑脊液hs-CRP、IGF-1、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48 h,脑脊液hs-CRP、IGF-1、IL-6水平及NIHSS评分较发病6 h均明显提高(P<0.05),发病1周较发病6 h均明显降低(P<0.05)。发病6、48 h,脑脊液hs-CRP(r=0.258,P<0.05)、IL-6(r=0.497,P<0.05)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发病1周,脑脊液hs-CRP、IL-6水平与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病6 h、48 h、1周,脑脊液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脑脊液hs-CRP、IL-6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有望作为评估脑出血进展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儿童及青少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中的主要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年1月—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及青少年病例,总结分析各类并发症的发病率,根据分化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分为分化综合征组和非分化综合征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化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期。结果:4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与非分化综合征组比较,分化综合征组的维甲酸诱导后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蛋白都高于非分化综合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WBC)最高值(WBCmax)、血清铁蛋白、LDH和IL-6显著升高是诱导治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高危组和低危组累积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及青少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过程中可出现出血和分化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维甲酸诱导治疗后的WBC、LDH、血清铁蛋白和 IL-6 等炎症因子过度升高是发生分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