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连续腰麻(CSA)采用留置在蛛网膜下腔的Spinocathe管内针导管小剂量分次注射局麻药进行脊神经阻滞.此麻醉方法起效快,可小剂量分次给药以达到预期的麻醉平面,镇痛质量好,肌松效果满意,患者呼吸循环抑制较轻,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而且避免了全脊髓麻醉、局麻药中毒等风险[1].本研究分别在连续腰麻和单次注射腰麻下实施手术,比较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病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机体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的影响。方法 :对 3 0例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后放血 (8 0± 2 7)ml·kg-1,用等容量血定安 (gelofusine)进行血液稀释 ,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血液稀释后血红蛋白 (Hb)、血球压积 (Hct)和血小板计数 (Plc)下降幅度分别为 13 8% (P <0 .0 5 ) ,17 1% (P <0 .0 5 )和 7 1% (P >0 .0 5 ) ,但仍在临床正常范围内。血液稀释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电图 (ECG)均稳定 ,血Na+,K+,Cl-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自身输血方法 ,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及由此所引起的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 ,应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ASA分级Ⅰ~Ⅱ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4组,Ⅰ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Ⅱ组先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Ⅲ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Ⅳ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四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100mg/min。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全程丙泊酚给药量及术毕至唤醒时间对照组高于其他各组。Ⅰ组术中最低SpO2值在85%~90%之间或小于85%的病例均多于其他组(P〈0.05),Ⅰ,Ⅱ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Ⅲ和Ⅳ组,Ⅳ组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麻醉效果达优者以Ⅳ组最少。术后下腹痛VAS评分0—2分者Ⅲ组优于其他组。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中不但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对术后下腹痛也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该文拟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七氟醚麻醉在颅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40例18~60岁,ASA Ⅰ、Ⅱ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指导组(BI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根据同一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调整七氟醚的吸入浓度,指导组则通过BIS维持在(55±5)左右来调定七氟醚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以及BIS的变化,并测量记录2组患者七氟醚的用量.结果 指导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波动幅度较大,指导组的BI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麻醉过程相对平稳,七氟醚以及镇痛药的用量指导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BIS可为七氟醚用于颅内手术麻醉镇静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丙泊酚在诊断性刮宫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在丙泊酚静脉麻醉过程中,对105例患者行诊断性刮宫手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者满意度100%,并发症及副作用少。结论:丙泊酚麻醉下诊断性刮宫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丙酚联合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 :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 1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6 0例为对照组 ,B组 6 0例为实验组。A组单纯用异丙酚 ,B组先缓慢静推芬太尼 1ug/kg ,后用异丙酚。两组异丙酚静注速度均为 10ml/min。研究中分别观察两组诱导及苏醒时间 ,用药总量 ,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诱导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 (P <0 .0 1) ,苏醒时间B组短于A组 (P <0 .0 5 ) ,异丙酚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 <0 .0 1) ,而且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 (P <0 .0 5 )。A ,B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却接近。结论 :小剂量(1ug/kg)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可加强镇痛 ,减少异丙酚用量 ,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7.
罗库溴铵 (rocuronium ,爱可松 )是一新型、非去极化氨基甾类肌松药 ,具有起效快、中时效、恢复迅速、很少蓄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特点[1~ 4] 。爱可松的这些特点在临床麻醉中引起广泛关注 ,并开始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病人。但国内有关爱可松在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报道很少 ,本文结合爱可松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初步探讨其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应用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 16例 ,其中男 7例 ,女 9例 ,年龄 2 5~ 5 7(35 .6± 6 .9)岁 ,体重 4 9~ 78(5 6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在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罗哌卡因组(R组,n=15)和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组(T组,n=15)。硬膜外穿刺部位均为L2-3间隙,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2%利多卡因3 ml(试验量)+0.75%罗哌卡因10 ml,R组复合生理盐水1 ml,T组复合曲马多50 mg(1 ml)。于单次剂量麻醉期间对镇痛效果、运动阻滞及镇静程度予以分级评定,记录感觉阻滞达T12,T10及最高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T组感觉阻滞达T12,T10及最高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 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和镇静程度二组无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曲马多可以增强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和研究连续蛛网膜下隙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病人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病人,ASAⅠ~Ⅲ级,年龄20~55岁,分别在CSA或CSEA下完成手术,穿刺间隙均为L3~4.术后镇痛病人分为两组:Ⅰ组(PCSA组,n=20)镇痛药物为0.075%布比卡因加0.0002%芬太尼,蛛网膜下隙PCA模式采用CP模式;Ⅱ组(PCEA组,n=20)镇痛药物为0.1875%布比卡因加0.001%芬太尼,PCA模式采用LCP模式.术后观察和比较项目: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romage评分、镇静Ramasay评分、按压次数与实进次数(D1/D2)、用药剂量、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时间分别为术后4、8、16、24、36、48 h.结果Ⅰ组和Ⅱ组的VAS≤3分的病人比例分别为95%和75%,Ⅰ组镇痛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Ⅱ组布比卡因、芬太尼用药剂量显著高于Ⅰ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P<0.05);术后7 d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征象.结论术后48 h内CSA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PCA的一种方式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EC)值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ASAⅠ或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诱导插管前均TCI丙泊酚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浓度输注5min,直至OAA/S评分为0,5min后停止。监测并记录患者NTI、麻醉趋势分级(NTS)及BIS。计算5%、50%及95%患者在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预测EC、BIS和NTI。结果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0.792)。5%、50%及95%患者出现LV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2、1.8和2.5mg/L,BIS分别为78.2、68.2和59.2,NTI分别为73.9、64.9和55.8。5%、50%及95%患者出现LO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6、2.6和3.5mg/L,BIS分别为74.6、58.2和41.5,NTI分别为66.2、55.8和45.3。结论 TCI丙泊酚时患者出现LVC及LOC时预测EC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NT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LVC及LOC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