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心律将4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0例,心房颤动组20例。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浓度。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与窦性心律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框架,从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快速筛选出可能发展为心房颤动(房颤)的高危患者,并将风险预测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作为临床指导,以便及时做出治疗决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其分院的1 740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1例(47.76%)、女909例(52.24%),平均年龄54岁。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经典的logistic回归、3种标准机器学习模型和3种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房颤的风险预测和特征分析。将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与经典logistic回归进行比较,选择了两种最佳模型,应用SHAP(Sharpley Addictive Explanation)算法,提供群体和单体层面上的可解释性。此外,我们还提供了特征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Stack模型在所有模型中表现最好(房颤检出率85.6%,F1分数0.753),而XGBoost在标准机器学习模型中表现优异(房颤检出率71.9%,F1分数0.732),且两种模型的表现都明显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房颤检出率65.2%,F1分数0.689)。SHAP算法显示,左心房内径、二尖瓣E峰流速、右心...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成像在主动脉瓣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主动脉瓣膜病变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有创心导管检查,但上述方法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新出现的心脏磁共振成像在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应用日益广泛起来,尽管磁共振成像还不是评估主动脉瓣膜病变的一线诊断技术,但是磁共振成像在瓣膜损伤的状态以及瓣膜的形态和心功能的评估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评估主动脉瓣膜病变,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心室大小、心肌厚度等重要参数,发现钙化和肺间质水肿的证据,增加诊断其敏感性和可信度.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测量局部或者全部心室功能以及跨瓣压差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setlin Machine(TM)在心拍分类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TM对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2020数据集中正常、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心拍图片进行三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性分析。该数据集包括1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单导联心电图数据,排除1例心房颤动患者,最终纳入9例患者数据。结果 分类结果表明,TM的九折平均识别准确率达84.3%,并且能通过位模式解释图展示分类判别的依据。结论 TM在分类心拍的同时能对分类结果作出解释,对分类结果的合理解释便于人们理解模型在进行心拍图分类时的判决依据,进而增加模型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肌细胞的代谢变化,尤其是脂代谢对心房组织电信号和结构重构影响重大,在AF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脂肪酸氧化比例降低、有氧糖酵解比例升高是AF组织代谢重构的特征性变化。本文将从AF代谢、临床治疗和诊断预后等方面介绍脂代谢在AF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二尖瓣手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以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重度TR患者,其中男1例,女29例;年龄32~65岁(47.1±9.2岁),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8例.第一次手术时:轻度TR 13例,中度TR 10例,重度TR 7例;5例在第一次手术时接受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2例患者在第1次手术时接受三尖瓣Kay成形术.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腹胀28例(93.3%,28/30),下肢水肿20例(66.7%、20/30),活动后心悸17例(56.7%、17/30),腹水6例(20%、6/30).结果 9例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其中三尖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2例,三尖瓣Kay成形术1例.9例患者中8例术后康复出院,1例因术后右心房切口出血和低心排血量死亡.21例患者目前仍继续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失访1例.结论 对二尖瓣手术后重度TR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特征考虑手术或保守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亦应根据患者三尖瓣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经验考虑三尖瓣成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正>我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习惯称CCF)学习。现总结我在CCF的学习体会。1医师的动力与压力CCF的住院医师5:00到医院,Fellow5:30到医院,本院医师(staff)7:00到医院。Fellow到医院后开始查房。在本院医师到达医院前,住院医师和Fellow均已查完房,将当日事情处理完毕,7:00开始业务学习,7:30学习结束入手术室开始手术,每天2~3台手术,手术结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房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以期制定房颤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房颤风险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其心律将47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3例,二尖瓣病变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心房颤动组:24例,二尖瓣病变伴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前后径(LA)。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及CRP的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LA径及外周血中ACE含量均高于窦性心律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心房颤动患者的LA径与外周血ACE含量呈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LA径及外周血ACE有关。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ACE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科56例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纳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mm/m2将患者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组)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组)。TA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5.0±7.7岁;三尖瓣瓣环径36.8±3.8mm,体表面积1.57±0.15m2;心功能分级(NYHA)级18例,~级4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0例。NTA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42.9±11.0岁;三尖瓣瓣环径28.5±4.4mm,体表面积1.58±0.13m2;心功能分级级28例,~6例;窦性心律9例,心房颤动25例。TA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随访及术后6个月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0±2.4个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A组比较,术前TA组患者右房径(49.3±7.0mm)、三尖瓣瓣环径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较多(P〈0.05),术后TA组患者右房径(44.1±8.9mm)、三尖瓣瓣环径(28.9±6.1mm)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P〈0.05)。NTA组患者术前、术后右房径、三尖瓣瓣环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变化不明显(P〉0.05),有3例患者出现TR。结论对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