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创新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疗效。方法运动神经元病属中医"痿证"范畴。本研究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一种用于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精氨酸1. 5~5 g,异亮氨酸1. 5~5 g,亮氨酸2. 5~7. 5 g,赖氨酸1. 5~5 g,蛋氨酸0. 25~1. 5 g,苯丙氨酸0. 25~1. 5 g,苏氨酸1. 5~5 g,色氨酸0. 25~1. 5 g,缬氨酸2. 5~7. 5 g,组氨酸1. 5~4 g,甘氨酸1. 5~4 g,丙氨酸1. 5~5 g,脯氨酸1. 5~4 g,天冬酰胺0. 05~1. 5 g,半胱氨酸0. 05~1. 5 g,谷氨酸1. 5~5 g,丝氨酸0. 25~2. 5 g,酪氨酸0. 05~1. 5 g,L~鸟氨酸0. 25~4 g,天冬氨酸0. 5~2. 5 g;维生素(维生素B11~2 mg,维生素B21~2 mg,维生素B63~10 g,维生素C 1~3 g)]及中药"滋痿膏"。对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286例MN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99例,女性87例;年龄26~81岁,平均年龄(53. 7±10. 7)岁。用法:将上述药物组合物配制在1个三升输液袋内进行静脉输注,1次/d,28 d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并持续随访至首次用药后第6个月。同时,在治疗期间每天于饭后2 h口服中药"滋痿膏",2次/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评分)、疾病进展率及临床表现等变化情况。结果 286例患者中死亡16例(5. 6%),死亡原因均为疾病晚期呼吸衰竭。国际ALSFRS-R评分上升占20. 3%(58/286),评分维持不变占15. 0%(43/286)。仍有64. 7%(185/286)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评分持续下降,但评分下降的速度较治疗前有所减缓。治疗后,MND患者疾病进展率[0. 583(0. 478)分/月]低于治疗前[0. 600(0. 533)分/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088,P <0. 05),且174例(60. 8%)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在治疗后较前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肌肉萎缩好转、肌力增加12例(4. 2%),舌肌萎缩、言语不清好转6例(2. 1%),流涎好转9例(3. 1%),吞咽功能改善15例(5. 2%),四肢活动度增加11例(3. 8%),3例(1. 0%)不能站立或行走的患者恢复部分行走能力,呼吸困难好转6例(2. 1%)。结论本疗法一方面通过滋痿膏起到补益脾肾、扶元起痿、益气温阳、补肾壮骨、疏肝理气、养荣生肌、扶正祛邪、强骨滋痿、双向免疫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疗法中所提供的各种氨基酸与维生素B6等,能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代谢底物及强劲的动能,促进机体酶代谢、利尿与解毒,达到保护大脑及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两者相辅相成,使损伤的神经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该中西医结合创新疗法疗效确切,且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及常州华森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MN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2. 87±9. 78)岁。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将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精氨酸1. 5~5 g,异亮氨酸1. 5~5 g,亮氨酸2. 5~7. 5 g,赖氨酸1. 5~5 g,蛋氨酸0. 25~1. 5 g,苯丙氨酸0. 25~1. 5 g,苏氨酸1. 5~5 g,色氨酸0. 25~1. 5 g,缬氨酸2. 5~7. 5 g,组氨酸1. 5~4 g,甘氨酸1. 5~4 g,丙氨酸1. 5~5 g,脯氨酸1. 5~4 g,天冬酰胺0. 05~1. 5 g,半胱氨酸0. 05~1. 5 g,谷氨酸1. 5~5 g,丝氨酸0. 25~2. 5 g,酪氨酸0. 05~1. 5 g,L~鸟氨酸0. 25~4 g,天冬氨酸0. 5~2. 5 g;维生素(维生素B11~2 mg,维生素B21~2 mg,维生素B63~10 g,维生素C 1~3 g)]配制在1个三升输液袋内进行静脉输注,1次/d,28 d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行第2个疗程,持续治疗时间≥4个疗程(或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评分、疾病进展率及临床表现等变化情况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评价新疗法的安全性。结果本组60例MND患者中死亡3例(5. 00%),均为疾病晚期呼吸衰竭。肌肉萎缩好转、肌力增加6例(10. 00%),舌肌萎缩、构音障碍好转1例(1. 67%),流涎好转2例(3. 33%),吞咽功能改善1例(1. 67%),四肢活动度增加4例(6. 67%),1例(1. 67%)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可辅助蹲起和独自缓慢行走。各阶段ALSFRS-R评分:首次门诊(n=60)的ALSFRS-R评分为15. 0~48. 0分,平均(32. 21±8. 70)分;治疗4个疗程(或6个月)时(n=60)的评分为3. 0~45. 0分,平均(28. 32±9. 56)分;末次治疗时(n=59)评分为3. 0~48. 0分,平均(28. 36±9. 50)分。治疗4个疗程(或6个月)时(n=60,t=-3. 950,P <0. 05)和末次治疗时(n=59,t=3. 845,P <0. 05)的ALSFRS-R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完成6个月治疗时有19例患者(31. 67%)的ALSFRS-R评分上升,2例(3. 33%)评分不变,且有61. 67%(37/60)的患者疾病进展率较前下降;延长治疗时间后,评分下降患者的占比降低至57. 63%(34/59)。对28例停药患者进行2~12月的随访发现:在完成一定疗程的规范化治疗后,即使患者停止用药,仍然可见到较为长时间的持续疗效:25. 93%(7/28)停药患者的ALSFRS-R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末次随访疾病进展率仍然低于治疗前[0. 50(0. 42)分/月比0. 56(0. 60)分/月,Z=-2. 691,P <0. 05)],且74. 07%(20/27)停药患者的疾病进展率较治疗前减缓。但因为停止治疗后,疗效难以在长时间内持续维持在较好水平[74. 07%(20/27)患者的末次随访ALSFRS-R低于末次治疗],因此持续的巩固治疗是有必要的。结论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能在整体上为MND患者提供机体新陈代谢的底物、辅酶与强劲的动能,从而延缓疾病发展,改善病情与临床症状。新疗法的确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及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AL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1. 64±9. 28)岁。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将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精氨酸1. 5~5 g,异亮氨酸1. 5~5 g,亮氨酸2. 5~7. 5 g,赖氨酸1. 5~5 g,蛋氨酸0. 25~1. 5 g,苯丙氨酸0. 25~1. 5 g,苏氨酸1. 5~5 g,色氨酸0. 25~1. 5 g,缬氨酸2. 5~7. 5 g,组氨酸1. 5~4 g,甘氨酸1. 5~4 g,丙氨酸1. 5~5 g,脯氨酸1. 5~4 g,天冬酰胺0. 05~1. 5 g,半胱氨酸0. 05~1. 5 g,谷氨酸1. 5~5 g,丝氨酸0. 25~2. 5 g,酪氨酸0. 05~1. 5 g,L~鸟氨酸0. 25~4 g,天冬氨酸0. 5~2. 5 g;维生素(维生素B11~2 mg,维生素B21~2 mg,维生素B63~10 g,维生素C 1~3 g)]配制在1个三升输液袋内进行静脉输注,1次/d,28 d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行第2个疗程,持续治疗时间≥4个疗程或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的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评分、疾病进展率及症状体征等变化情况。结果本组22例ALS患者中死亡1例(4. 55%),为疾病晚期呼吸衰竭。肌肉萎缩好转、肌力增加3例(13. 6%),舌肌萎缩、构音障碍好转1例(4. 5%),流涎好转2例(9. 1%),吞咽功能改善1例(4. 5%),四肢活动度增加2例(9. 1%),1例(4. 5%)不能站立和行走的患者可搀扶站立。各阶段ALSFRS-R评分波动范围:首次门诊时为18. 0~44. 0分,治疗6个月时为18. 0~41. 0分,末次治疗时为12. 0~39. 0分之间,末次随访时为6. 0~38. 0分。治疗6个月时ALSFRS-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50(12. 3)分比27. 15(14. 7)分,Z=-1. 183,P> 0. 05],6例(27. 3%)患者的ALSFRS-R评分上升,4例(18. 2%)评分不变,12例(54. 5%)评分下降。末次治疗时ALSFRS-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23. 50 (6. 0)分比27. 15 (14. 7)分,Z=-2. 557,P> 0. 05],但仍有6例(27. 3%)患者的评分上升。治疗6个月和末次治疗时的疾病进展率虽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521(0. 563)分/月比0. 673(0. 716)分/月,Z=-1. 834;(0. 702±0. 469)分/月比(0. 716±0. 440)分/月,t=0. 259。P均> 0. 05],但仍分别有72. 7%(16/22)和54. 5%(12/22)的患者疾病进展率较前下降。对所有患者随访至首次治疗后1年以上发现,其ALSFR-R评分4例(18. 2%)上升,1例(4. 5%)不变,17例(77. 3%)下降,且疾病进展率低于治疗前[(0. 584±0. 372)分/月比(0. 716±0. 440)分/月,t=2. 706,P <0. 05]。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即使停止用药一段时间,仍然有72. 7%(16/22)患者的疾病进展速率得以减缓。结论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能在整体上为ALS患者提供机体新陈代谢的底物、辅酶与强劲的动能,通过促进机体酶与氨基酸代谢以及血液循环,使受损、变性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增强了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从而延缓疾病发展,改善病情与临床症状。新疗法的确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
5.
6.
运动神经元病是世界性疑难病症,该病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四肢无力、肌肉萎缩。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逐步发展到流涎增加、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也可以构音障碍、流涎增加、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起病。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往往是患者的病情进展到一定时期才能被确诊,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2~5年。一般发病年龄越小,生存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血清白三烯(LT)B4水平、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者的相互关联性。方法:以262例AMI患者(AM I组)和13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TB4水平(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结果:对照组与AMI组ALOX4AP基因SG13S89G/A位点的(AA+GA)基因型(7.58%︰4.96%)、GG基因型(92.42%︰95.04%)以及A等位基因(4.17%︰2.67%)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位点多态性与AMI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AMI组血清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77.97/370.52pg/ml︰200.57/236.65pg/ml,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TB4水平与AMI发病风险有显著相关性(P<0.01);AMI组和对照组的组内(AA+GA)基因型和GG基因型之间的血清LTB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AMI患者血清LTB4水平显著升高,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与AMI易感性无关,且不影响血清LTB4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 2006年至2009年75例(2006年至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66例,2009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9例)平时窦性心动过缓的体检人群,男52,女23,年龄14 ~72(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运动前静息阶段至运动最高峰的心率(HR)、代谢当量(METS)和NE水平变化,△NE用对数标度表示(log△NE),log△NE/运动时间和log△NE/METS表示运动中交感神经反应的敏感性.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指标.按运动试验中运动后最大心率能否达85%年龄预测心率分为变时功能正常组(Non-CI组)及变时功能不良组(CI组).结果 ①CI组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分析指标:低频(LF,49.44±40.73对27.88±12.55,P=0.04)、低频/高频比值(LF/HF,1.85±0.50对1.49±0.32,P=0.008)显著高于Non-CI组,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的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H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I组log△NE/METS(0.051 5±0.062 3对0.087 4±0.048 7,P=0.012)和log△NE/运动时间(0.049±0.062对0.080±0.046,P=0.019)明显低于Non-CI组.结论 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对交感神经的反应迟钝可能是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造影剂肾病的认识及如何正确实施水化疗法。方法:回顾2013年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295例,并对手术后患者进行水化治疗及术前监测血肌酐异常及术后监测血肌酐异常的患者进行水化治疗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针对性术前、术中、术后持续水化治疗,成功率100%。结论:充分的水化治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手段,术前对发生CIN危险因素充分评估,术后监测血肌酐,并正确给予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在X线指导下,通过体外操作各种导管治愈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方法.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介入治疗方法已成为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优先选择[1].我院心内科对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