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为了有效、准确地检测霍乱弧菌,在某地水样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4株O139霍乱弧菌,经对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与O1群霍乱弧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139霍乱弧菌具有O1群同样的生化特性,但不与O1群霍乱弧菌抗血清凝集,仅与O139霍乱弧菌抗血清在玻片上呈强凝集,试管凝集滴度为1:640~1:2560,所有菌株都使鸡红细胞凝集,对羊红细胞溶血的作用可变。所有菌株对霍乱O1群特异的mukherjee's噬菌体有抗性,对O/129多粘菌素B等药物耐药;而对红霉素、环丙氟哌酸等抗生素敏感。O139与O1群霍乱弧菌的不同特征,可作为鉴别的参考依据,但由于观察的菌株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反式激活基因HCTP4基因序列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4l bp的DNA序列为启动子序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以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该启动子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CAT3中,构建pCAT3-HCTP4-promoter报告基因表达载体,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报告基因编码产物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结果:发现质粒pCAT3-HCTP4-promoter能够指导CAT的表达,吸光度(A值)是pCAT3对照质粒的5倍。结论:本研究克隆的启动子DNA序列具有转录活性,这一结果为研究HCTP4的调节机制,进一步阐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0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成功的一个RNA病毒,属黄病毒科,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目前有1.7亿人感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其治疗方案,但是疗效不佳[1-9].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措施.但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只能在人及黑猩猩中繁殖,为研究带来一定困难.HCV是怎样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世界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源抗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单链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制抗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HCVE2)的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重组的HCVE2为固相抗原,利用亲和筛选的原理,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DNA序列分析。获得HCVE2的人源单链抗体;用该抗体对10例石蜡包埋的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 ELISA结果表明,制备的HCVE2人源单链抗体(吸光度值A450为1.88)能与HCVE2抗原特异性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CVE2抗原,与正常肝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均无交叉反应。结论 此法制备的单链抗体亲和性好,特异性强,且制备方法简便,周期短,为HCVE2病原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试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非结构蛋白5A(NS5A)是一种具有显著反式激活作用的病毒蛋白质。为了探索HCV NS5A病毒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我们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对于转染和未转染的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 NSSA表达质粒peDNA3.1(-)-NSSA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的搜索和比对,进行电子拼接。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确定新型基因序列。结果 结果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测序证实,命名为NSSATP8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F529369.NSSATP8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449(nt),编码产物由4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 NS5A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NSSATP8筛选与克隆,进一步研究HCV 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慢性乙肝患者微量石蜡包埋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37例慢性乙肝患者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肝组织为研究对象,提取肝组织HBV DNA,经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消化后,利用滚环扩增加跨缺口实时荧光PCR扩增技术检测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以β-actin为内参照。通过已知浓度的模板DNA进行梯度稀释鉴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并对该方法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检测。应用该方法分析37例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总HBV DNA、肝组织总HBV DNA的关系,以及肝组织HBV cccDNA和HBV DNA与血清HBeAg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了微量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HBeAg阳性者肝组织中cccDNA含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HBV cccDNA水平与血清总HBV DNA水平(R2=0.48,P=0.042)及肝组织总HBV DNA水平(R2=0.63,P=0.001)呈正相关。结论该方法可特异灵敏地定量检测微量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HBV cccDNA。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逆转录酶区基因耐药相关突变,构建突变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用于表型耐药分析.方法 从服用抗HBV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DNA,PCR扩增HBV RT全长基因,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随机挑选3~5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以DNASTAR软件分析RT基因内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常见突变位点.用Xho Ⅰ和Nco Ⅰ双酶切pGEM-Teasy-RT及pTriEx-HBV(C)构建1.1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后转染Huh7细胞,检测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结果 40例患者均分别检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单一或联合突变;成功克隆了96条HBV RT基因,分别带有上述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变异的序列;挑选主要突变组合形式的40条RT基因构建pTriEx-HBV(C)1.1表达载体,转染Huh7细胞48 h后在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BsAg和HBeAg,表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进行了临床患者HBV耐药相关突变分析与突变体重组表达载体构建,为进行表型耐药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种高效扩增人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基因的方法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扩增人T细胞受体(TCR)β链可变区(Vβ)基因的方法.方法:根据TCR Vβ26个亚家族基因序列特点设计扩增Vβ基因的上游内引物34条、上游外引物37条, 并将内、外上游引物各分为8个简并组.在恒定区(C区)设计下游内、外和测序引物各1条以及扩增Cβ基因的上游引物1条.提取细胞RNA, 用PolyA介导反转录后, 采用巢式PCR扩增正常人CD8 T细胞TCR Vβ26个亚家族基因, 并用Jurkat T淋巴瘤细胞作为对照.用T-easy载体克隆RT-PCR 产物, 对克隆基因进行测序.结果:从正常人的CD8 T细胞中扩增到所有TCR Vβ亚家族基因, 克隆后测序与相应的参考序列同源.从Jurkat细胞扩增出TCR Vβ8基因, 经测序验证与文献报道一致, 且最少可从10个细胞提取的RNA模板中扩增成功.结论:建立的巢式RT-PCR方法可以高效、广谱地扩增人TCR Vβ基因, 为进一步进行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TCR克隆和功能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模型系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0 引言丙型肝炎是严重威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慢性率高,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高.然而,迄今为止仍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干扰素单用或联合用病毒唑治疗总体应答率比较低.阻碍人们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深入研究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能高效支持病毒复制的可靠的模型,近十几年来人们为寻找合适的模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