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技巧。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4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施行LC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手术技巧包括:胆囊后三角解剖、Rouviere沟解剖定位、吸引器钝性解剖、胆囊大部切除等。所有患者无胆管损伤发生,无术后大出血及胆瘘。中转开腹4例,其中1例因粘连过于致密,解剖结构辨认不清;1例合并M irizzi综合征;2例胆囊管结石。术后3例合并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1例中转开腹形成切口疝。老年急性胆囊炎病情复杂,术前要有充分地认识,术中多种手术技巧的合理应用,采用LC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置溶栓导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DVT患者(其中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1.72±1.2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7±1.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58%;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1.55±0.77)cm〕也明显小于溶栓前〔(5.04±1.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4.92%。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4.34±3.55)分〕明显低于溶栓前〔(15.23±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7.43%。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中,1例栓子完全溶解,1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1~12个月(平均7.16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脏缺血预处理(经典缺血预处理IPC)的第一保护窗(FW)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RPC)的第二保护窗(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I/R组不行预处理;IPC组以肝缺血5 min行预处理;RPC组以双后肢缺血5 min,反复3次行预处理;RPC+IPC组先行RPC,24 h后行IPC作预处理;S组仅行开腹,不行其他处理。3个预处理组及I/R组均行肝缺血1 h再灌注3 h。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湿干比(W/D)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RPC组及RPC+IPC组ALT,AST,W/D及TNF-α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IPC,RPC,RPC+IPC组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的FW,RPC的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I/R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三者在保护强度上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产生、诱导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肝脏水肿、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经腹小切口 ,长 1.5~ 2 .0cm ,行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5 7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2 (8~ 2 2 )min ,无手术并发症 ,随访 5 2例无复发。结论 :经腹腔行小儿疝修补术是一种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的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并为减少这类损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8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20例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20例胆管损伤分别为:胆总管横断9例,肝总管横断2例,右肝管横断2例,肝总管电灼伤2例,迷走胆管损伤4例,副肝管损伤1例;分别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获愈。结论术中应尽可能地辨清胆囊三角的局部解剖,仔细辨认"三管"间关系,同时减少此三角区的电烧操作,出现胆管损伤要争取及早发现,尤其是术中及时发现,及时补救,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予以修复或重建。胆道修复后T管支撑时间应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97 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立俊  蒋厚文 《河北医学》2008,14(10):1162-116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中转开腹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性. 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97 例LC中转开腹的原因. 结果:主动中转开腹(因解剖不清,尚未发生并发症时即中转开腹)病例62 例,主要原因为Calot 三角严重粘连、胆囊萎缩及解剖变异.术后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72d ;被动中转开腹(发生胆道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后中转开腹) 病例35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7.71d. 结论:当LC 术中遇到Calot 三角严重粘连、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萎缩及解剖变异等手术难度超出术者处理能力时应适时主动中转开腹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闯  齐亮  陈伏庭  郝立俊  蒋厚文 《江苏医药》2012,38(13):1500-1502,161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LIPC)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延迟性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I-R组,LIPC组,每组12只。S组仅行开腹,不作其他处理;I-R组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LIPC组先行双后肢缺血5min,反复3次24h后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手术完毕,腹主动脉采血用于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血清ALT与AST;切取肝组织,测定肝脏的湿干比(W/D),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光电镜观察肝组织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LIPC组T-SOD活性增加(P<0.01),MDA水平、ALT、AST、W/D值及TNF-α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 LIPC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延迟性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水肿、抑制TNF-α的表达和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8.
36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86~2002年间我院行97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并发症的36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并发症中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20例。胆道出血3例。胆道蛔虫症2例。T管压迫胃十二指肠致不全梗阻1例。T管拔断遗留胆总管内1例。术后胆汁引流量异常2例。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T管不能夹闭(胆道结石残留)3例。T管致胆道结石形成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58%),再手术治疗15例(42%)。除1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1例并发低渗性脱水、营养不良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患者本身疾病、机体状况等有关。恰当的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以及针对患者自身不良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南漳县位于鄂西北山区。截止2007年4月底,全县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共计356例,属湖北省较重疫区之一。2003年以来,年平均流动人口数在6~1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份为外出务工人员,流入经商务工人员在2000~1万人左右。据基线调查,农村15~49岁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7.64%,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有效开展对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使其本人及其家庭免受危害,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