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在细胞水平抑制Ⅱ型登革病毒(DENV-Ⅱ)复制的效应。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通过空斑法、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评价青蒿琥酯抑制DENV-Ⅱ复制效应。结果 CCK-8试验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分别为30μmol/L和50μmol/L。空斑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粒子的释放(F=20.07,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均能抑制DENV-ⅡRNA的复制(F值分别为9.928和107.2,均P<0.05),qPCR评价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89μmol/L和20.61μmol/L。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包膜蛋白E的表达(F=24.23,P<0.05)。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2 h后给药有抑制DENV-Ⅱ病毒复制效应(F=3.621,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从细胞水平上抑制DENV-Ⅱ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F/DHF)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蚊传播病毒性疾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理解机体天然免疫应答对登革病毒感染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是感染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性的阶段,其过程所涉及的细胞蛋白鉴定与机制大部分仍然未知.间质性树突细胞(DCs)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也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抗登革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病毒感染早期.NK细胞分泌的Ⅰ型干扰素(IFN)非常重要.机体内有两个应答登革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通道,其中一个信号通道利用Toll样受体(TLR)家族成员,探测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的内涵体病毒,通过信号蛋白诱导IFN产生,并最终活化NF-κB,IRF7、IRF5等转录因子,另一个抗病毒通道则以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作为细胞内识别病毒dsRNA的受体.但RNAi天然免疫通道在人类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李跃  刘乾  郑学礼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1):1332-1334
气味结合蛋白(OBPs)是昆虫嗅觉系统的一类重要蛋白分子,可能与蚊虫的吸血、寻偶和产卵等生理行为密切相关,本文就白纹伊蚊的OBPs的研究进展、研究前景和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中华按蚊defensin编码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提取中华按蚊总RNA。据文献报道合成1对引物deft、def2,RTPCR扩增中华按蚊defensin编码基因,克隆于T-载体,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RT—PCR扩增中华按蚊cDNA获大约308bp片段,测定目的片段序列,结果显示,克隆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308bp,推导编码6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中华按蚊defensin编码基因与冈比亚按蚊defensin编码基因有高度同源性(95%)。分析结果显示,中华按蚊defensin编码基因为新基因,定名为中华按蚊defensinA。结论克隆出中华按蚊defensinA编码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伴侣分子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家蝇天蚕素,研究伴侣分子对家蝇天蚕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方法RT—PCR克隆家蝇的天蚕素成熟肽(mature cecropin,MC)与泛素(ubiquitin,UBI)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MC和MC分子结构及Trx-MC分子和Trx-UBI—MC两种融合蛋白mRNA 5’端的二级结构的异同。分别构建pET32a-MC和pET32a—UBI—MC两种重组质粒,转化人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检测Trx-MC融合蛋白的表达和pET32a—MC和pET32a-UBI—MC在相同诱导时间及诱导剂浓度的条件下,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C分子被Trx分子包裹在其内部,MC分子的细胞毒性被去除,使其可以在大肠杆菌中正常表达。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显示UBI分子的加入,未影响融合蛋白质Trx-UBI-MC与Trx—MC的mRNA5’端二级结构。并且Trx-UBI-MC融合蛋白在全菌蛋白中的含量明显高于Trx—MC。结论Trx作为伴侣分子包裹了MC的天然结构,使其对宿主菌无毒性。UBI作为伴侣分子,在相同转录水平、翻译水平条件下,明显提高了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州市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本实验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采集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共计15个白纹伊蚊种群。单只蚊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扩增COI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上经过BLAST比对。BioEdit 7.2软件观察序列峰图。MEGA X软件对齐序列,分析碱基组成,构建系统发育树(NJ法)。DNAsp 6.12软件分析位点多态性,单倍型及其多样性,进行错配分布分析。Arlequin 3.5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进行中性检验。DAMBE 7.2软件分析序列的系统发育信号。 PopART 1.7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Median joining法)。结果 广州市15个白纹伊蚊种群共获得642条序列,其长度为603 bp。A碱基加T碱基平均含量是67.5%,符合线粒体DNA的AT偏向性。单倍型分析共检出4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优势单倍型。中性检验表明广州市部分种群不符合中性理论,但大部分种群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而错配分布却表明仅有少部分种群经历过种群扩张。Mantel检验表明15个白纹伊蚊种群不存在地理隔离现象。种群遗传分化显示各种群间交流较频繁,且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差异更多来自于个体间。结论 广州市的白纹伊蚊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遗传分化小,遗传多样性偏低。这可能使不同地理种群的白纹伊蚊具有相似的媒介能力。  相似文献   
8.
气味结合蛋白(OBPs)是昆虫嗅觉系统的一类重要蛋白分子,可能与蚊虫的吸血、寻偶和产卵等生理行为密切相关,本文就白纹伊蚊的OBPs的研究进展、研究前景和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质体能否加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本文应用一系列具有不同比例的编码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的质粒DNA脂质体混合物免疫小鼠,并对不同组小鼠的抗体产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不同组小鼠的特异抗体滴度有很大不同,只有一定比例的DNA脂质体混合物才能有效激发体液免疫;适量比例的DNA脂质体混合物能提高特异抗体的滴度、提前特异抗体出现的时间,还能大大降低DNA的用量.本研究尚揭示;一定量的DNA对于有效免疫的激发是必需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加强注射可以增加免疫反应性,但3次以上似乎没有必要.结论适量比例的DNA脂质体混合物能显著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用伴侣分子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家蝇天蚕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伴侣分子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家蝇天蚕素,研究伴侣分子对家蝇天蚕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方法RT-PCR克隆家蝇的天蚕素成熟肽(mature cecropin,MC)与泛素(ubiquitin,UBI)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MC和MC分子结构及Trx-MC分子和Trx-UBI-MC两种融合蛋白mRNA5'端的二级结构的异同。分别构建pET32a-MC和pET32a-UBI-MC两种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检测Trx-MC融合蛋白的表达和pET32a-MC和pET32a-UBI-MC在相同诱导时间及诱导剂浓度的条件下,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C分子被Trx分子包裹在其内部,MC分子的细胞毒性被去除,使其可以在大肠杆菌中正常表达。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显示UBI分子的加入,未影响融合蛋白质Trx-UBI-MC与Trx-MC的mRNA5'端二级结构。并且Trx-UBI-MC融合蛋白在全菌蛋白中的含量明显高于Trx-MC。结论Trx作为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