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92-09~2010-12行腹腔镜胆囊切除10 862例,其中2年来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18例,女50例;年龄20~66岁,平均43岁;体重48~85 kg;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3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10例,胆  相似文献   
2.
自1994-04~2010-06,我院用肝切除术治疗肝棘球蚴病159例。现结合文献,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黄疸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黄疸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月~2009年7月8260例LC中46例术后出现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LC术后1~3 d发生黄疸,经保守治疗治愈。15例术后4~9 d发生黄疸,经内镜治疗治愈。12例术后7~12 d发生黄疸,经1~2次开腹手术治愈。2例急诊开腹手术,分别于二次手术后24、49 h多脏器衰竭死亡。治愈44例随访1~17年,7年,恢复良好。治愈率95.8%(44/46),病死率4.2%(2/46)。结论 LC术后黄疸是胆管损伤的主要症状,但不一定都是胆管损伤。详细掌握病情,严格LC适应证,把握手术时机,规范手术操作与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LC术后黄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报告经十二指肠内窥镜、ERCP及十二指肠钡餐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6例,其中11例出现梗阻性黄疸。总结外科治疗经验,认为此类患者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宜手术治疗。术式以胃空肠Roux-en-Y形吻合术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与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的疗效分析及术式选择。方法:对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一期联合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与16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T管引流术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较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在术后疼痛,呕吐、恶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有显著意义(P<0.05),两者在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方面亦有显著意义。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优于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但各有其适应证,胆总管内径在0.7-1.0cm,且胆总管结石<1.0cm,特别是胆总管下端结石者,主张用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内径>1.0cm者腹腔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T管引流术是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 C)经过 10 a多的发展 ,证实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等诸多优点 ,在全国迅速普及 ,但 L C手术较常规胆囊切除术 (DC)在胆道方面存在较多的并发症 ,也引起了广泛关注[1 ] 。现就 L C手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端残余结石、胆总管结石再次手术的 5 6例患者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自 1996 - 0 4~ 2 0 0 0 - 0 4,共施行了 L C手术 5 875例 ,术后一部分患者仍存在右上腹不适等症状 ,有 5 6例经 B超、ERCP检查需再次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胆总管结石 2 8例 ,单纯胆囊残端结石 2 6例 ,胆囊管残端结石伴胆总管结石 1例 ,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肝包虫囊肿误诊为胆总管囊肿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28岁。哈萨克族,系牧区居民,因右中上腹部胀痛不适0.5 a余,于2010-10-11入院。曾于2004年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于0.5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中上腹部胀痛不适,发现右中上腹包块,约鸡蛋大小。包块逐渐增大,疼痛较前加重,遂来院门诊行上腹部CT检查:肝脏形态如常,体积增大,各叶比例匀称,肝裂不宽,右上腹可见一大片的低密度影,其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转染了逆转录病毒载体G1 CEACDNa致SW480肠癌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 脂质体法转染G1CEACDNa至SW480细胞。行RT-PCR间接验证CD基因的表达情况。细胞计数测量生长曲线;用含1mmd/L5-氟胞嘧啶(5-FC)的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MTT法测生长抑制率和旁观者效应;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annexin V和P1双重染色行细胞凋亡检查。结果 RT-PCR产物电泳显示在1.5kb处可见相应的显影条带。MTT比色实验示1mmol/L5-FC作用下CD SW480细胞在48h开始生长抑制,72,96,120h抑制率分别约为30.0%,50.0%,80.0%。电镜下可见凋亡的早、中、晚期细胞及凋亡小体,同时可见部分细胞呈坏死改变。流式细胞仪显示48h开始有少量细胞出现凋亡,72,96h细胞群凋亡和坏死的比率分别为20.2%,30.7%和19.6%.21.1%。结论 转染G1 CEACDNa的SW480细胞给予5-FC处理后,其细胞死亡机制为坏死和凋亡并存,细胞凋亡过程的诱导可能是该治疗过程中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9.
陈芦斌  邓琰  袁志林  冯晶 《医学争鸣》2009,30(12):1107-1109
目的:探讨CD28mAb与CD80共刺激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大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强度及杀伤作用机制,为大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获得人PBLs;共刺激;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效应细胞杀伤的大肠癌细胞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共刺激PBLs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较强,达到(69.4±1.2)%.电镜结果显示,效应细胞作用12h肿瘤细胞出现坏死,部分可见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效应细胞凋亡指数为12h19.6%,48h12.1%.结论:活化的淋巴细胞杀伤大肠癌细胞是通过坏死及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胃癌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以治愈胃癌的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2008年开始我院开展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7例均为经胃镜检查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27~76岁,平均(56.7±6.7)岁.肿瘤位于贲门及胃底部5例,胃体部12例,胃窦部10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5例,肝硬化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