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正>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在术中是否切除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还存在很多争议[1]。综合文献结果,多数认为术中切除颈椎PLL可以取得更确实、充分的减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更好的改善[2~5]。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经椎间隙切除颈椎PLL的关键是安全找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TC)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通过检测1024例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TC、TG、HDL—C和LDL—C,经统计分析显示:HDL—C约占TC的34%,LDL—C约占TC的57%,其他约9%为VLDL—C;HDL—C与TC存在着低度正相关,LDL—C与TC存在着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们收集了2002年以来滨州市机关工作人员健康查体者2021例血脂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整理。根据1997年我国心血管病专家发表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中高脂血症的分类,意义判断及其防治原则。发现这个群体中高胆固醇(TC)血症(TG>5.72mmol/L)占27.7%,高甘油三脂(TG)血症(TG>1.70mmol/L)占34.6%,混合型高脂血症(TC>5.72mm/L,TG>1.70mmol/L)占13.6%。半数以上的人员TC异常(TC>5.20mmol/L)同时异常(TC>5.20mmol/L),LDL-C>3.12mmol/L)。无冠心病危险因子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一级预防者(TC>6.24mmol/L,LDL-C>4.16mmol/L)有3.2%,4…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7岁。因发现背部皮肤窦道于2008年7月15日就诊。患者二便正常。查体:神清,智力正常,正常步态,腰椎活动度可,腰背部可见一8cm×8cm突出肿物、质软、皮温不高、活动度可、无压痛部位,其上缘可及约直径4mm皮肤窦道、无分泌物(图1),四肢感觉、肌力正常,脊柱曲度尚可,生理征可引出,病理征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及股神经牵拉试验(-)。  相似文献   
7.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标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疼痛、腰椎功能、情绪进行评价,利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年龄、性别、VAS、ODI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50例患者VAS评分(5.2±2.9)分、ODI指数(51.1±20.8)%、SDS评分(45.8±9.6)分、SF-36总分(440.8±157.4)分;年龄、VAS及SDS评分与ODI呈正相关(P<0.05,0.01);生存质量8个维度中除活力和精神健康外的其他6个维度与ODI成负相关(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疼痛、腰椎功能及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caudaequina syndrome,CES)常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也存在争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9例CE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