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蜡组织芯片制备技术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引言生物芯片(biochips)技术包括组织芯片(tissue chips)、基因芯片(gene chips)和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s)技术,这一技术方法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医学及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我室进行了组织芯片制备技术的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研制出了两种制备组织芯片的工具,即组织芯片空心蜡模的模具和组织芯片取样器,已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和嗜铬颗粒素A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CC 85例.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肝细胞有弱表达,但在HCC组织,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增强,而且癌细胞荧光染色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别,通常临床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分化越差,荧光染色较强的癌细胞越多. HCC的组织学分级越高,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越多. 85例HCC中有71例癌细胞呈组织蛋白酶D强阳性,阳性率83.5%. 在组织学分级为3~4级的28例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占26例(阳性率92.9%);组织学分级为2级的53例中,有46例阳性(阳性率86.8%);而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4例中,仅有1例阳性(阳性率25.0%). 组织蛋白酶D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中有明显差别(P<0.01). 我们还发现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2.8岁(32岁~68岁),无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4.5岁(28岁~71岁)(P>0.05). 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HCC CgA阳性率为75.0%(3/4),2级的阳性率71.7%(38/53),3~4级的阳性率为71.4%(20/28).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gA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没有明显差别(P>0.05). 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大部分癌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 结果提示HCC的癌细胞对组织蛋白酶D的加工出现障碍,因此组织蛋白酶D在细胞中积聚. 由于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和自分泌性丝裂原活性,因此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增加可能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一定作用. 这些发现表明组织蛋白酶D对HCC有预后诊断价值.结论组织蛋白酶D和CgA在绝大部分HCC都可同时表达. 也提示肝癌细胞中组织蛋白酶D可能与CgA的加工有关. 因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组织蛋白酶D在HCC表达显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反义端粒酶RNA对SMMC7721细胞P16、P21表达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反义端粒酶RNA对SMMC7721细胞周期的影响,检测P16和P21的表达,探讨端粒酶与细胞期调控间的关系及反义端粒酶RNA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反义端粒RNA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hTR导入SMMC7721细胞中。细胞克隆转移扩大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仪、TRAP-PCR-ELISA及免疫组化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在检测SMMC7721/pBBS212-hTR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时,检测P16和P2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反义端粒酶RNA在抑制SMMC7721/pBBS212-hTR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时,检测P16和P2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反义端粒酶RNA在抑制SMMC772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时,P16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转染反义端粒酶RNA在封闭细胞端粒活性表达的同时,伴发P21与P16表达水平的升高。本实验研究为探讨肝癌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铂 铱合金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局部导入c myc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对兔颈动脉细胞凋亡的影响 ,寻求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途径。方法 :将携带c mycASODN的国产铂 铱合金明胶蛋白涂层支架置入兔颈动脉 (给药组 ,n =16 ) ,在术后 7、14、30、90d处死动物行苏木精 伊红和Weigert染色 ,图像分析测量新生内膜厚度和面积 ,c 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并与对照组 (n =16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支架术后 7、14d均未观察到平滑肌细胞凋亡 ,术后 30d在新生内膜中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 ,90d时显著高于 30d ;同时给药组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c mycASODN可诱导支架置入后平滑肌细胞凋亡 ,可用于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性胸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氟伐他汀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 98只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 10只 ) ,单纯照射组 ( 38只 )和氟伐他汀防治组 ( 5 0只 )。防治组于照射前 1周每只每天按 2 0mg/kg氟伐他汀灌胃 ,直至活杀 ,其他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单纯照射组与氟伐他汀防治组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 ,剂量为单次2 0Gy。照射后 5 ,15 ,30 ,6 0d按 4 0mg/kg硫喷妥钠腹腔内注射 ,麻醉后剪开胸腔 ,有胸水者抽取胸水进行常规及生化检查 ,细菌培养 ,并取肺组织以甲醛溶液固定 ,作病理切片检查。数据采用 χ2 检验。结果 :88只大鼠在照射后31~ 6 0d ,2 7只发生放射性胸膜炎 ,总发生率为 30 .7%。其中单纯照射组发生率为 4 2 .1% ( 16 /38) ,氟伐他汀防治组发生率为 2 2 % ( 11/5 0 ) ,χ2 值为 4 .10。与单纯照射组相比 ,氟伐他汀防治组放射性胸膜炎明显减少 ,而且病理改变也较轻 (P <0 .0 5 )。结论 :放射性胸膜炎在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即可出现 ,氟伐他汀能有效防治放射性胸膜炎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突变p53和Bcl-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心蛋白与P53、Bcl-2在丙型肝炎中的表达,探讨HCV核心蛋白(HCV C)对P53、Bcl-2蛋白表达的可能作用及其影响肝细胞生长和分子表达,为研究HCV-C对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变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与HBV X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X蛋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及HBV X蛋白的表达;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HBV 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检测肝癌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52例人肝细胞肝癌组织均有核转录因子NF--κB的广泛表达,并且在11例HBV X蛋白阳性的肝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位于细胞胞质和胞核,而在41例HBV X蛋白阴性的肝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将HBV 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 入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并在稳定表达X蛋白 的肝癌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定位于其胞质和胞核,而未进行基因转染的亲体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仅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无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论:核转录因子NF--κB在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广泛表达,人肝细胞肝癌中存在着核转录因子NF--κB的异常激活,并且核转录因子NF--κB的异常激活与HBV X蛋白有关,X蛋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 使其从细胞转位于细胞核,这可能在HBV相关的人原发性肝癌肝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时,可采用两种方法:细胞爬片和石蜡切片。虽然细胞爬片只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抗体的结合部位位于细胞核时,由于细胞膜的障碍,穿透效果不佳;贴壁不牢的细胞在染色振洗过程中可发生脱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核转录因子NF κB的关系及其在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 ,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HCC- 92 0 4 ,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荧光法对细胞内源性核转录因子NF κB进行定位 ,然后用蛋白酶抑制剂ALLN作用于细胞 ,抑制核转录因子NF κB的活化 ,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 ,检测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 :未进行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CC 92 0 4的内源性核转录因子NF κB仅位于胞质 ,胞核中无表达 ;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肝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同时有核转录因子NF κB的表达 ;而在经抑制剂ALLN作用的转染乙型肝炎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的人肝癌细胞HCC 92 0 4 ,核转录因子NF κB仅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内 ,而且细胞程序性死亡率由 8.1%增高至 5 1.8%。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激活肝癌细胞转录因子NF κB ,使其从胞质中转位于胞核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 κB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