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对来院就诊的成都地区儿童临床疑诊地中海贫血病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了解其基因突变的类型及频率,旨在为临床预防重症地中海贫血的患儿提供指导。方法:239例疑诊地中海贫血儿童分别检测α地中海贫血及β地中海贫血基因。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采用gap-PCR法检测东南亚型缺失(--SEA 、右侧缺失(-α3.7)和左侧缺失(-α4.2),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膜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α地中海贫血HbCS、HbQs、HbWM 3个基因突变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常见14个位点突变。结果:共检测出α和β地中海贫血共195例,阳性率81.6%。其中α地中海贫血49例,β地中海贫血基因145例,检测出αβ复合型地贫1例。结论:成都地区儿童α地中海贫血中,主要以--SEA基因型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CD17、CD41/42和 IVS-Ⅱ-654杂合突变为主要突变类型;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不高。基因诊断可检明确检测出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避免漏诊误诊,为预防地贫、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WASP家族富含脯氨酸同源蛋白1(WAVE1)对K562细胞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观察WAVE1与基质金属蛋白-2(MMP-2)在细胞中的分布.利用PeDNA3.1WAVE1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K562细胞,将WAVE1基因特异性小片段干扰RNA(WAVEI siRNA)转染K562细胞,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WAVE1及MMP-2的表达.结果 ①WAVEI与MMP-2主要表达于K562细胞的细胞膜上且两者有共定位.②与对照组K562细胞相比,转染pcDNA3.1-WAVE1 24 h及48 h后K562细胞MMP-2 mRNA表达分别增加295%和19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80%和23%;转染特异性WAVE1 siRNA 24 h及48 h后K562细胞MMP-2 mRNA表达分别下降81%和28%,蛋白表达分别下调36%和53%.③与对照组K562细胞相比转染pcDNA3.1-WAVE1后细胞侵袭能力增强,而干扰WAVE1表达后K562细胞侵袭能力减弱.结论 WAVE1与MMP-2在K562细胞可能具有协同作用;WAVE1参与了K562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MP-2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血友病A患儿合并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登记的98例血友病A患儿,其中5例合并8次ICH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 (1)颅内出血的发生率8. 16%,发生ICH的中位年龄是16. 5(7~37)个月,均为重型血友病,5例次(62. 5%)发生ICH前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1例ICH为首次出血,1例(20%)发生4次ICH。(3)均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其中1例行手术治疗。(4)1次(12. 5%) ICH时是预防治疗,3次(37. 5%) ICH时抑制物阳性。(5)死亡1例,存活患儿均未留下后遗症。(6)按需治疗与预防治疗患儿发生颅内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82,P=0. 043)。(7)抑制物强度与颅内出血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 596,P=0)。结论 重型血友病、头部外伤史、按需治疗及抑制物阳性是儿童血友病发生ICH的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足疗程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背根节细胞中Caspase-3和NF-K B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他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组为模型组(DM)和牛磺酸治疗组(TA),其下又各设4周、8周亚组,应用RT-PCR法检测背根节细胞中Caspase-3和NF-KB的mRNA表达.结果:在正常鼠组织中弱表达Caspase-3和NF-K B mRNA,4周、8周后DM组二者表达增加,牛磺酸治疗组中,Caspsse-3和NF-K B的mRNA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其表达均有下降(P<0.05).结论:牛磺酸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K B的活化,下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18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治疗结果及影响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1998年第二次修正的小儿ALL诊疗建议(简称荣成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依从治疗的188例患儿EFS,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独立因素对EFS的影响.结果 374例接受诱导治疗儿童的完全缓解(CR)率为93.6%(354例),全程依从治疗的188例ALL的5年EFS为(68.1±5.6)%,标危、高危组5年EFS分别为(75.2±6.0)%、(47.6±11.6)%;总复发率为10.6%,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3个月;188例患儿中共有29例死亡,死亡率15.4%;化疗相关死亡13例(7.0%).危险度分组、t(9;22)/bcr-abl融合基因和白细胞计数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两家医院通过荣成方案治疗儿童ALL的总EFS接近70%,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分组,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提高儿童ALL治疗的依从性,以进一步提高EF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加味补肝汤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背根节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2/09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①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枸橼酸缓冲液一次性腹腔注射。其余30只大鼠禁食12h后腹腔内1次注射1%链脲佐菌素溶液50mg/kg,3d后血糖浓度>16.7mmol/L者确定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随机其分为3组:模型组、加味补肝汤组、牛磺酸组,每组10只。造模稳定1周后,加味补肝汤组应用加味补肝汤治疗,该方由枸杞15g,木瓜15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2g,白芍15g,桑寄生15g,麦冬15g,天花粉15g等组成,按13.6g/(kg·d)灌胃,1次/d,连续8周。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自由进食水,牛磺酸组饮含1%牛磺酸的蒸馏水。②8周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通过MoticImagesAdvanced彩色图形处理分析系统,测定免疫反应产物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灰度值,测定结果扣除背底及阴性值,免疫组化产物染色越深,灰度值就越小,抗原物质的含量就越高,表达强度越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节内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含量。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整个观察过程中,正常对照组无动物死亡,加味补肝汤组死亡3只,牛磺酸组、模型组各死亡2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10只,加味补肝汤组7只,牛磺酸组和模型组各8只。①大鼠背根节内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强度及血清丙二醛水平: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加味补肝汤及牛磺酸组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正常对照组未见或者及少量可见p38阳性表达,模型组、牛磺酸组、加味补肝汤组可见p38阳性细胞,以模型组阳性表达细胞多且着色深。结论:中药加味补肝汤具有抗氧化损伤、明显保护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背根节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 方法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情况。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疾病相关基因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技术,筛选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突变类型,再采用Sanger法测序进行验证。以"丙酮酸激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gene sequencing"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对建库至2019年1月各数据库中,关于PKD并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结果①本例患儿此次入院年龄为2个月,目前对其随访至2岁11个月。其主要临床表现:生后即出现严重黄疸,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提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排除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其他溶血性贫血相关疾病可能。针对初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激素治疗无效,故临床考虑本例患儿为PKD,但是丙酮酸激酶(PK)活性检测结果正常。②基因检测结果:患儿父亲PKLR基因第10外显子c.1437-1G>A突变,患儿母亲PKLR基因第6外显子c.848T>C突变。患儿存在上述2处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患儿及其父亲共同存在的基因异常信息,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尚未见收载。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的PKD诊断明确。③PKD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PKD临床表现多样,并且PK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迄今诊断并报道的PKD病例数较少。目前,我国已报道并且有基因检测结果的PKD患者共计12例(包括本例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KLR基因突变,83.3%(10/12)为杂合突变;75.0%(9/12)PK活性检测结果为正常,58.3%(7/12)为输血依赖,58.3%(7/12)出现肝和(或)脾大,25.0%(3/12)伴胆石症。 结论部分PK活性正常的PKD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功能以及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牛磺酸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8只。大鼠于禁食12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72h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糖水平,>16.7mmol/L者纳入实验。模型制备后第8周末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改变。同时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神经生长因子mRNA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含量;采用MS302多媒体生物信号系统分别记录模型制备后第4周、8周时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牛磺酸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和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牛磺酸组大鼠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第8周血清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但牛磺酸组低于模型组(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制模后第4周、8周明显减慢(均P<0.01);同期牛磺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4)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和牛磺酸组大鼠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第8周均表现为明显的损伤反应,但牛磺酸组病变程度较轻。(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注射链脲佐菌素后第8周模型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牛磺酸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牛磺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不是直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而可能是通过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上调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而改善神经损伤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验证其冶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分析可能的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4-11/2005—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用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②3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加味补肝汤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加味补肝汤两组大鼠禁食12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50mg/kg,pH4.2~4.5,0.1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配制)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72h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糖,凡血糖〉16.7mmol/L者纳入实验;正常对照组大鼠则禁食12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相应容积即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后1周加味补肝汤组按13.6g/(kg&;#183;d)剂量灌胃,加昧补肝汤(由枸杞15g,木瓜15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2g,白芍15g,桑寄生15g,麦冬15g,天花粉15g等组成,医院制剂,药物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模型组和正常组灌服等容积的蒸馏水(1mL/100g),1次/d,连续8周。③予以加味补肝汤治疗8周后,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改变;化学比色法分析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MS302多媒体生物信号系统分别记录用药4和8周末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正常对照组无动物死亡,模型组、加味补肝汤组在用药4周末各死亡1只,8周末死亡2和3只。①坐骨神经形态结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形态正常;模型组出现轴突萎缩,髓鞘的变性;加味补肝汤组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②血清丙二醛水平:模型组和加味补肝汤组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594,8.513,P〈0.01),模型组明显高于加昧补肝汤组(I=8.513,3.607,P〈0.01)。③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模型组和加昧补肝汤组大鼠在用药4和8周末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t=3.839~8.438,P〈0.01),加味补肝汤组明显快于模型组(P〈0.05)。④血糖:模型组与加味补肝汤组用药前和用药4和8周末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加昧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防治作用,但目前剂量末影响其血糖,说明其改善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疗效不是直接通过降低血糖而实现,有可能是加昧补肝汤通过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将85例HPS患儿按年龄分为0~2岁(A组)、>2~8岁(B组)和>8~14岁(C组),从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和C组病因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感染阳性率C组明显高于A、B组;骨髓检查粒细胞红细胞比例(粒红比)小于1.0的发生率,A组高于C组;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在B组中多见,肝脾肿大在C组中最少见;浆膜腔积液发生在B组多见;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LDH)B组高于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与死亡患儿比较,浆膜腔积液、三酰甘油(TG)、CD4/CD8及骨髓检查粒红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显示TG>3.5 mmol/L、CD4/CD8< 1.24、骨髓粒红比小于1.02是影响儿童HPS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HPS有部分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有关,TG、CD4/CD8及骨髓粒红比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