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以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对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中20例肝穿刺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35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0.4±8.9)岁,常见临床表现多为黄疸(70.3%)、乏力(70.3%)、瘙痒(56.8%)。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均有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 467.50 U/L和424.00 U/L)。94.6%(35/37)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86.5%(32/37)患者血清胆固醇、86.5%(32/37)患者血清IgM有明显升高。91.9%(34/37)患者血清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穿刺病理主要表现为:纤维化85%(17/20)、小叶间胆管损伤65%(13/20)、单核细胞炎症65%(13/20)、碎屑样坏死50%(10/20)、胆色素聚集 45%(9/20)。应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示 GGT升高与病理分期(Z= 3.099,P=0.002)及小叶间胆管损伤程度相关(Z=2.655,P=0.01)。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工作中需综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情况及时准确诊断。而GGT可部分反映PBC的组织学改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反义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对肝星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构建的反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TIMP 1)表达质粒在大鼠肝星形细胞 (HSC)中的表达情况及对HSC活化后Ⅰ、Ⅲ型胶原量的影响。方法 双酶灌注和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大鼠HSC ,培养 7~ 10d后活化为肌成纤维样母细胞表型。应用巢式RT 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反义TIMP 1质粒并测序鉴定。应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和 pcDNA3空质粒转染HSC ,经含 40 0 μg/mlG418的DMEM培养液筛选 3~ 4周 ,另设立空白对照组。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检测筛选后的HSC中TIMP 1表达情况 ;用FITC标记的Ⅰ型胶原为底物测定培养上清液内间质胶原酶活性 ;应用Westernblot方法对HSC中Ⅰ、Ⅲ型胶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外源重组质粒能较大程度地抑制活化HSC中TIMP 1的表达 ,而pcDNA3空质粒和空白对照组则无类似结果。TIMP 1/GAPDH比值分别为 0 .67,2 .41和 2 .97(mRNA水平 ,P <0 .0 5)。TIMP 1/ β actin比值分别为0 .3 1,0 .98和 1.3 2 (蛋白质水平 ,P <0 .0 5)。外源重组质粒转染显著提高了间质胶原酶活性 ,酶活性分别为 0 .3 0 49,0 .14 11和 0 .1196(P <0 .0 5)。HSC中Ⅰ、Ⅲ型胶原量明显减少。Ⅰ型胶原 / β actin比值分别为 0 .63 ,1.78和 1.92 (P <0 .0 5)。Ⅲ型胶原 / β actin比值分别  相似文献   
3.
促肠动力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促肠动力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肝硬化大鼠分为促肠动力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血测内毒素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52例肝硬化病人分成促肠动力药组(A组),乳果糖组(B组)和对照组(C组),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两组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差别(P>0.05),高于正常大鼠(P<0.01),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1),治疗肝肝硬化病人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肝硬化大鼠和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提示其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4.
左旋精氨酸对心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左旋精氨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肌钙蛋白的影响。方法 14例行双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5,30分钟及1,2,24,48小时测定亚硝酸盐/硝酸盐;阻断前,开放后5分钟,1,2,24,48小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  相似文献   
5.
胶原Ⅳ型血清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Ⅳ型胶原的血清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标方法对各种肝病进行Ⅳ型胶原的检测。结果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以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及肝细胞瘤(HCC)为最高,分别为(250±78)、(278±95)及(268±89)ng/ml。急性肝炎(AH)及脂肪肝(FL)的Ⅳ型胶原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纤维程度与Ⅳ型胶原的血清水平也有一定关系,S2期有所提高,以S3 ̄S4期为最高。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6.
肝硬变患者常出现腹水,但绝大多数经休息,限制钠、水,应用利尿剂后,腹水可消退,但仍有5%~10%左右的患者表现为对利尿剂抵抗,为顽固性腹水。我们探讨这种腹水的发生与内毒素、TNF-α、NO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乳果糖对其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肝硬变腹水的诊断依据: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脾肿大)及肝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废水及自发性腹膜炎。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对细胞因子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顺财  贺伯明  戴茜  王吉耀 《肝脏》2000,5(1):18-19
目的了解内毒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澄清造成肝病的细胞因子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鲎试剂三肽基质显色法,对89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检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乳果糖分为2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内毒素浓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肝硬化内毒素水平为(69.3±23.6)pg/ml,高于急性肝炎的(44.6±14.3)pg/ml及慢性肝炎的(28.4±7.9)pg/ml内毒素浓度,与TNF-α、IL-6、IL-8及G-CSF呈正相关,它们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5、0.531、0.44及0.44,统计学有意义,但于IL-2无关(r=0.101),口服乳果糖治疗20天后,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平行下降.结论血清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呈正相关,肝病时内毒素可能在致细胞因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口服乳果糖可降低细胞因子及内毒素,因而对肝病有益.  相似文献   
8.
强力宁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强力宁具有抗炎、抗过敏、保护四氯化碳及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肝细胞损害作用,能增加单核细胞、NK细胞活性,诱导γ-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2].但是否有抗纤维化作用,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甘草酸在抗纤维化时有一定作用,但临床应用无报道.现研究强力宁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强力宁抗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强力宁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标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前胶原Ⅲ肽(PⅢP)和透明质酸(HA)及Ⅳ胶原的检测,同时应用强力宁对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并随访8周.结果慢性肝炎患者的PⅢP、HA及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PⅢP、HA及Ⅳ型胶原水平有关系,以S3和S4期最高;强力宁治疗第6周时血清PⅢP水平下降(P<0.05),8周时,PⅢP、HA和Ⅳ型胶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低(P<0.05).结论肝纤维化时,血清PⅢP、HA及Ⅳ型胶原明显升高,3个指标的结合应用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指标,强力宁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的降低,极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并形成内毒素血症;由于门体分流的形成、肝脏对内毒素清除能力的减退以及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的增多,也容易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内毒素血症不仅具有加剧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加重肝硬化时的肾功能损害、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等多种作用,而且可以造成肝功能不全综合征[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是介导内毒素毒性作用的主要细胞因子[2]。本文主要研究了内毒素对实验性肝硬化和正常大鼠肝功能的损伤作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