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评重症肌无力(MG)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素养,分析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以及健康素养对患者和家属掌握MG健康教育内容的意义。方法纳入106例MG患者及101名家属,采用国际公认的健康素养问卷测评他们的健康素养。采用自行设计的MG健康教育内容,随机对被调查者采用医生讲述或患者自行阅读的宣教方式,采用相应的问卷评价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健康素养为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和家属健康素养优者中教育程度高者比例均高于健康素养差者(P<0.05,P<0.01)。患者中健康教育得分高的比例高于家属(P<0.01)。患者健康教育得分高者中年轻者比例,家属健康教育得分高者中年轻者和教育程度高者比例均高于健康教育得分低者(均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教育程度是影响患者(OR=3.12,P=0.045)和家属(OR=8.82,P=0.001)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中年龄(OR=7.68,P=0.001)而家属中教育程度(OR=3.25,P=0.013)是健康教育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教育程度既是MG患者和家属健康素养的决定因素又是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也是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制定个体化的MG教育方案时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方法在儿科门急诊输液中心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门急诊输液中心的输液患儿分成对照组(n=200)和实验组(n=20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输液方法,在输液过程中给予语言安慰和鼓励。实验组采用疼痛管理方法,即输液前半小时在穿刺部位涂抹利多卡因乳膏,穿刺时配合语言安慰和鼓励。比较两组静脉输液穿刺时的疼痛分值、一针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结果采用疼痛管理方法的实验组的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管理方法能有效实现对儿科门急诊患者的疼痛管理,降低儿童静脉输液穿刺的疼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吸痰对呼吸衰竭时机械通气患儿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和用呼吸机患儿在痰液雍塞和吸痰后呼吸力学变化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方法  对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前及吸痰后 2 0min时 ,监测呼吸频率 (RR) ,呼出潮气量 (VTEXP) ,气管导管周围漏气率 (Leak % ) ,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 (CDYN) ,平均气道阻力 (Rawmean)等呼吸力学参数。 结果  对 11例患儿进行了 5 2例监测 ,吸痰前、后气道阻力分别为 (116 73± 2 7 12 )cmH2 O/L .s和 (93 38± 2 6 6 4)cmH2 O/L .s,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1;吸痰前、后气管导管周围漏气率分别为 (18 12± 4 12 ) % ,(8 71± 3 76 )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吸痰后呼出潮气量 (7 31± 2 12 )ml/kg较吸痰前 (5 72± 1 2 )ml/kg明显升高 ,P <0 0 1,吸痰后呼吸频率明显降低。 结论  痰液雍塞时气道的呼吸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及时采取措施、彻底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呼吸衰竭治疗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谢红燕  李冰  杨淑玲 《护理研究》2013,(23):2478-248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人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148例肝衰竭病人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变态反应、低血压、出血等并发症。[结果]148例肝衰竭病人经血浆置换治疗后,62.16%的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提高,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降低;并发症得到控制。[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疗效明显,精心护理能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高截留量透析(HCO - HD)是近年来国际上推出的一种用于清除血清中过高的游离轻链(FLC)的新疗法[1],通过降低患者血清 FLC 水平,减少因 FLC 蛋白与 Tamm - Horsfall 糖蛋白形成管型堵塞肾小管,促进肾功能部分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这一新疗法在国内尚未见报道,2011年12月,本中心采用 HCO - HD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管型肾病1例,观察到其有效清除 FLC,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道的护理特点。方法:总结25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呼吸机使用及呼吸道护理情况,分析常规呼吸道护理结合胸部物理疗法对患儿术后呼吸系统管理的积极意义。结果:25例患儿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3~162)h,平均(55.9±8.5)h,二次插管5例(20%),经治疗后呼吸系统功能维持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辅以胸部物理疗法可显著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日趋增多,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严重腹部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往往有大出血、休克、腹部脏器损伤等,病情危急、变化快,稍有延误即可造成患者死亡.传统的急救采取分科会诊、分科救治模式,常因为频繁会诊、重专科轻整体而耽误最佳抢救时机.一体化急救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急诊救治过程,其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抢救与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与之相匹配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也逐渐被临床所重视[1].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对院前、院内的12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行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家庭透析是最有前景的透析方法之一,可以根据临床和患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透析治疗,能有效的缓解透析中心容量的不足和费用的增加,并且有望在所有透析机构中作为全面肾脏替代疗法方案的一部分。本文就家庭透析在终末期肾病的治疗和解决方案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基于“互联网+”院外管理对急诊高血压脑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高血压脑病的院外管理提供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在远程医疗中心注册的急诊高血压脑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院内常规护理结合院外定期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慢健康”互联网平台的院外管理,比较2组护理干预12个月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压变异性(BPV),利用护理工作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无失访,对照组2例无应答,最终纳入114例,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干预后,观察组24小时平均SBP、DBP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24小时SBP BPV为(10.20±2.13) mm Hg (1 mm Hg=0.133 kPa),对照组为(16.64±4.36)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3,P<0.05);观察组24小时DBP BPV为(5.26±1.06) mm Hg,对照组为(7.44±1.35)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4,P<0.05)。观察组依从优良率为81.04%,远高于对照组的44.64%(χ2=16.216,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满意度为66.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4,P<0.05)。 结论 基于“慢健康”互联网平台的院外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脑病患者血压水平,稳定血压变异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主要导致T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并且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我们对上海周围地区与HTLV-Ⅰ有关的部分病例进行检测。运用免疫荧光法从临床白血病患者中筛选了6例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用病理切片诊断出28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56例SLE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血清样品,运用ELISA和Western蛋白印迹电泳的方法进行检测。从上述90例标本中,发现一例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