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在结肠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结肠癌组织及32例癌旁组织中DAPK的表达.以氟尿嘧啶(5-FU)诱导建立的结肠癌耐药细胞系HCT116/5-FU为模型.通过转染DAPK-siRNA下调DAPK的表达(DAPK-siRNA组),转染FAM-siRNA(FAM-siRNA组)作为对照;通过过表达载体上调DAPK的表达(DAPK过表达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的DAPK、多药耐药蛋白(MRP)和P-糖蛋白(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法及流式细胞法分别测定3组细胞在未经5-FU处理及浓度为8 μg/ml的5-FU处理下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DAPK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8.0%(11/61)比90.6%(29/32),P<0.05].与FAM-siRNA组比较,DAPK-siRNA组细胞中DAPK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DAPK过表达组则均显著升高(均P<0.05).在5-FU处理下,相比FAM-siRNA组,DAPK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0.05);DAPK-siRNA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FAM-siRNA组比较,DAPK过表达组两种耐药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DAPK-siRNA组与FAM-si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PK能够抑制结肠癌耐药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可能通过抑制MRP和P-gp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增强结肠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甲状腺囊内切除术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3~2004-06施行的382例甲状腺良性疾病囊内切除(n=285)和囊外切除(n=97)的临床资料,将两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甲状腺囊内切除与囊外切除相比,两组治疗效果相同,甲状腺囊内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囊外切除(P=0.026),暴露因素危险度估计(OR)〈1.结论:甲状腺囊内切除可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浸润型(Bo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弥漫浸润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CA199≤40 U/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CA199>40 U/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4%、21.1%和11.9%。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远处转移、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侵犯深度是影响Bo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CEA及CA724水平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手术方式、远处转移、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侵犯深度是影响BormannⅣ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吉军  谢建国 《临床荟萃》1993,8(11):489-491
高脂血症(HLP)作为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受到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视,对HLP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发现积极治疗HLP不仅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可减轻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近年有许多新药用于临床治疗HLP,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1 概述 HLP是指血清中胆固醇(TC)>5.7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69mmol/L,伴或不伴有高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外科治疗中负压引流和虹吸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和持续引流时间之间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科治疗中,虹吸引流方式效果明显优于负压引流方式,值得进一步对虹吸引流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钙黏附素(sE-Cd)的水平与胃癌侵袭性及复发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名正常人、20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以及80例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7、14d的sE-Cd水平,发现其规律,分析sE-Cd水平与胃癌的病理、临床的关系,同时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胃癌及术后复发的患者血清中sE-C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血清中sE-C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血清sE-Cd浓度下降,与CEA、CA19-9较为一致。结论:sE-Cd在胃癌患者术后和复发患者血清有较高的表达,其浓度对诊断、判定手术预后和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等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在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11例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4岁(36~66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MRI或彩超明确肿瘤及瘤栓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在DSA下经颈内静脉预置球囊导管在瘤栓附近,术中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切除肾脏及瘤栓。手术时间为(67.3±12.3)min,手术出血量为(762.3±125.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6±1.8)d,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年生存率为54%。结论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法在肾癌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预防瘤栓脱落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应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率,影响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向前逐步回归法)。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6%、57.3%、35.3%;接受R0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18例(51.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复发或转移(RR:2.269,95%CI:1.055~4.880)、周围组织侵犯(RR:3.386,95%CI:1.142~10.044)、肿瘤出血坏死(RR:3.015,95%CI:1.120~4.880)及肿瘤破裂(RR:8.085,95%CI:2.517~25.967)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肿瘤复发或转移、周围组织侵犯、肿瘤出血坏死及肿瘤破裂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3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情况。单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多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26.3%和15.8%。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病理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而性别、年龄与预后无关。结论 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和手术方式是胃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异丙酚复合麻醉防治胃镜检查中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35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5例。实验组采用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相结合;对照1组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相结合;对照2组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检测3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变化,记录患者异丙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观察患者胃镜检查应激反应并比较防治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中BP、HR、RR和SPO2的变化较对照1组、对照2组稳定(P0.05或P0.01)。实验组异丙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2组,对应激反应的防治效果亦优于对照2组(P0.01或P0.05);但与对照1组比较,实验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异丙酚麻醉是防治胃镜检查应激反应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小,保持患者生理机能相对稳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