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绵阳市城区255名0~12月婴儿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为制订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儿保门诊资料,对255名受检婴儿出生时、出生后1、2、3、4、5、6、8、10、12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和坐高等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国内监测标准进行比较。结果:绵阳市城区255名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与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无差异,但在1~4月龄时体重偏低;5月龄后的各监测时点平均体重与九市水平相当。255名男女婴儿平均出生身长与九市标准无差异,但其后的各月龄段身长的均数都低于九市标准。男女婴1~2月龄的平均坐高和女婴1~10月龄的平均头围低于九市标准。结论:绵阳市城区婴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发育较好,但1~12月龄身长发育偏慢。女婴1~10月龄头围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各种婴幼儿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科近五年来收治的3岁以下婴幼儿硬脑膜外血肿54例.年龄最小为2 d,发病率占同期15岁以下儿童硬脑膜外血肿的15.7%.全部患儿均行头颅CT或X线平片检查确诊.结果 坠落伤、摔伤占907%,无原发意识障碍占94.4%.所有患儿均有呕吐.血肿部位以额颞顶为主. 合并有颅骨骨折42.6%.骨瓣开颅25例,术中硬脑膜表面微小血管渗血16例(64%);骨折引起硬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6例(24%);未确定出血点3例(12%).钻孔3例,保守治疗26例中,25血肿完全吸收.死亡1例,痊愈52例,好转1例.结论 婴幼儿硬膜外血肿多数无原发意识障碍,硬脑膜剥离致表面微小血管出血为形成血肿的首要原因. 伤后致残率、病死率明显低于成人,预后较好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显微手术治疗69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瘤体及创面周边送病理检查及头颅MRI复查,分析手术切除肿瘤的程度及疗效.结果 手术全切49例,次全切和大部分切除20例.无1例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显微手术可以在尽可能保护重要功能区、血管和脑神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不失为治疗脑胶质瘤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入路和一期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段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均采用一期显微手术治疗,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特性的肿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原则上先显微切除椎管内的肿瘤再切除椎旁肿瘤。结果全切16例,次全切除1例。17例随访6个月~6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加重、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应一期显微手术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决定能否一期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术中功能定位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术前应用功能磁共振进行评价.应用术中超声确定解剖边界,在唤醒麻醉下应用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功能结果.结果 术后24h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显示星形细胞瘤5例,少枝细胞瘤6例,少枝-星形细胞瘤3例.术后2例出现典型的辅助运动区综合征,3例出现部分辅助运动区综合征.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确定肿瘤切除的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能够最大程度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同时保护正常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双语病人进行术中直接电刺激研究,探讨参与双语过程的脑结构。方法对2例左额叶低级别胶质瘤汉-英双语病人在术中唤醒麻醉下进行中文、英文以及双语转换任务的脑定位,依据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评价术前、术后语言功能。结果2例病人均定位出Broca区,无语种特异性,但两种语言的命名阳性点是分离的:在前额叶背外侧区发现负责双语转换的阳性点,并在皮质下找到相应的特异性纤维;电刺激尾状核头表现为双语转换障碍。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术后语速减慢1例,另1例自发言语减少.3个月后均恢复,未遗留语言转换障碍。结论大脑存在负责语言转换的脑结构。在实施语言功能区定位手术时,应对每种语言及其转换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
刘蓉  杨安涯  余静  何晓芸  谢坚  管利荣 《重庆医学》2004,33(12):1870-187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2年6月~2004年1月哮喘专科门诊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全国哮喘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中、重度持续的诊断标准.共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4岁3个月~14岁,其中4~6岁儿童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16例,对照组13例;病情中度持续51例、重度持续21例;病程11个月~12年.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