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婴幼儿血管瘤,2mg/kg/天,分2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观察瘤体有复发表现,则重复1个疗程,至患儿1岁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至1岁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和腹泻,均在停药1周后恢复,继续治疗。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现报道1例左大腿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并回顾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一位25岁女性于2015年10月收入我科,其肿瘤位于左大腿。在完善术前检查后进行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本文对该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像学资料、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查阅文献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该肿瘤标本大小约12 cm ×8 cm ×6 cm,质硬,切面呈鱼肉状。H-E染色可见小细胞恶性肿瘤,伴软骨化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99抗原强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显示SYT基因断裂阴性,确诊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染色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才能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周细胞是否是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间充质干细胞与婴幼儿血管瘤消退过程中的脂肪组织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抗原表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133和PPAR-γ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CD31和α-SMA行共染色.结果 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133、PPAR-γ、CD105、CD90、CD29和Vimentin,不表达CD45、CD34、CD31和flt-1.部分细胞表达α-SMA.大部分细胞表达PDGFR-β.NG2、Desmin和RGS-5无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33、PPAR-γ和α-SMA共表达于血管瘤组织的微血管周围.结论 细胞形态和抗原表型初步证实,本研究分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血管瘤组织的微血管周围.研究结果提示,周细胞是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8~66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22例中,WHOⅡ级16例,WHO Ⅲ级6例.9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其中3例复发,1例转移.HPC的CT和MRI常表现为单发肿瘤,呈分叶状,血供丰富,有血管流空征象,钙化及"硬膜尾"征少见.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均为阳性,CD99阳性14例(64%),BCL-2阳性9例(41%),上皮膜抗原(EMA)阴性或灶性阳性.网状纤维染色后可见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电镜下可见单个瘤细胞周围包绕基板样无定形结构,细胞间无完整的桥粒和缝隙连接.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较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新鲜手术切除的婴幼儿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内皮细胞,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FITC-CD34检测内皮细胞纯度;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共收集血管瘤标本14例,有8例成功培养出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呈现两种形态:多角形和梭形,经免疫组化鉴定为内皮细胞;培养的细胞中CD34+细胞数为76.28%;血管瘤内皮细胞有明显的“管腔形成”。结论: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能成功培养较纯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 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6例高压电烧伤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其中单侧缺损者11例、双侧缺损者5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为25~75岁。彻底清创后拟用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4.0 cm~12.0 cm×8.0 cm。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充分评估患肢血管损伤程度, 明确血管网的分布和交通吻合情况, 及早应用具有可靠血运的带蒂轴型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13.0 cm×8.0 cm。供瓣区创面采用头部刃厚皮或大腿中厚皮修复。统计足踝部各区创面采用的皮瓣情况, 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患者行走功能。末次随访,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并评级。结果采用逆行足背皮瓣修复2个趾区创面, 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3个内踝区创面、2个足跟区创面, 采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 采用逆行足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5个足...  相似文献   
7.
王慜  袁斯明 《中国肿瘤》2017,26(7):555-560
黑色素瘤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已经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自2011年依匹单抗等药物经FDA批准上市后,黑色素瘤相关治疗的研究与发展就一直处于各类肿瘤研究的前列.现我国黑色素瘤患者死亡病例与新发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治疗情况却与国外差距悬殊,生存率相差甚远,8种FDA批准的药物在我国也均未上市.文章就目前黑色素瘤治疗相关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耐药机制研究及新型免疫药物的开发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皮肤软组织扩张治疗小儿面颈部瘢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小儿面颈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V”型切口应用技巧,评价扩张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患儿应用97枚扩张器行扩张皮瓣修复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在瘢痕区内设计“V”型切口,切开皮肤全层后直视下分离出与扩张器大小相宜的皮下腔隙,置入扩张器,容量为80-300ml,注射壶外置。每2、3天注水一次,扩张时间约60d,超量扩张满意后行Ⅱ期手术修复面颈部瘢痕畸形。结果术后发生血肿2例,皮瓣坏死1例,切口裂开1例。随访6~12个月,32例患儿经Ⅱ期手术修复后取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效果,皮瓣质地、色泽理想。结论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期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瘢痕,节约皮源,减少供皮区瘢痕,可以达到良好的功能、外观修复效果,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央楔形切除及非对称性Z形切口小阴唇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借鉴Giraldo术式基础上,提出了数值化的切口设计和组织切除;改变Z形切口为不对称的矩形瓣加斜行切口;小阴唇内外侧面反向设计.整形后的小阴唇近游离缘为两个矩形瓣相嵌合,其再与近小阴唇基底部的一斜行切口线相接.小阴唇内外两侧面的切口分别为反向设计.使之两侧面的切口相互错开,没有明显重叠.结果 应用治疗1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小阴唇游离缘弧度自然、切口两侧无明显色差.结论 本术式定点准确,设计规则,掌握容易,适应证广,对不同程度的小阴唇肥大均适用.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瘘(AVF)和动静脉畸形(AVM)是较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AVF和AVM的实验模型包括动物模型、体外模型以及生物数学模型,可用于研究病理生理学特征、模拟临床治疗以及检测栓塞材料等。本文综述上述实验模型的形成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并简要介绍这些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