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作者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大鼠严重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mRNA(TNF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发现,在正常大鼠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就表达TNFmRNA。烧伤后,TNF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迅速增加。伤后6~12小时达顶峰,24小时与正常无明显差异。其动态变化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极为相似。同时还发现烧伤后血窦内皮细胞及门静脉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TNFmRNA表达也为阳性,其变化以伤后12~24小时最为明显。作者认为肠源性内毒素是TNFmRNA表达的主要刺激物。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表达阳性提示其已被活化。上述三种细胞在内毒素导致的肝脏损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不断地与各种细菌、病毒感染进行着顽强的抗争.随着各种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至今病原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发病率不断增加、多重耐药菌株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在严重烧伤大鼠肠粘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烫伤后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在肠粘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白鼠,致30%Ⅲ度烫伤,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不复苏组及烫伤复苏组。分别在伤后2、4、6、12、24 小时活杀动物,取小肠的回盲部,运用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光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变化,同时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结果:①凋亡细胞以粘膜表皮细胞为主。②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伤后6~12小时最多,分布于绒毛顶端,后延伸至绒毛中下部;伤后24小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仍多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高峰在伤后6~12 小时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的高峰一致。③不复苏组动物小肠凋亡细胞数量较复苏组多。结论:肠粘膜细胞凋亡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共同参与了肠源性感染的发病过程;烫伤后大鼠小肠粘膜细胞的凋亡可能与缺血、缺氧有关,氧自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影响地高辛标记TNF cDNA探针原位杂交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地高辛标记肿瘤坏死因子(TNF)cD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TNF mRNA在烧伤大鼠内脏组织中的表达。并参考文献比较了几个影响原位杂交效果的因素如冰冻与石蜡切片,蛋白酶K,组织固定,脱片,热变性和试剂配制等。并提出了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5.
BPI作为内毒素自然抑制物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确认杀菌性 /通透性增加蛋白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protein ,BPI)作为机体的自然防御武器在人中性粒细胞中的存在状态。 方法 检测猪源BPI与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结合能力及其对LPS诱导的肝库普弗细胞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 ,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LPS刺激后PMNL中BPI的表达情况。 结果 猪源BPI与内毒素结合能力随着BPI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抑制LPS诱导肝库普弗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在LPS刺激 30min内 ,BPI在PMNL表面的表达即明显增加 ,但并未立即释放入血。 结论 BPI具有强大的中和内毒素能力 ,在G-杆菌感染情况下补充外源BPI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诱导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 (L PS)及对感染动物保护效能方面的差异 ,旨在为临床上防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正确选择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将 Wistar大鼠背部做 30 %TBSA( °)烫伤 ,创面立即涂铜绿假单胞菌 (PA10 3)悬液 1ml(1× 10 9CFU) ,72 h后制成大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烧伤脓毒症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半乳糖胺 (Gal N)敏化后治疗组及爱兰苔胶 (CGN)封闭后治疗组。分别用亚胺培南 (IMP,5 mg)和头孢他啶 (CTZ,10 mg)单剂量腹腔注射 (i.p.)治疗 ,对照组施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同时 ,敏化组加用 Gal N 5 0 mg i.p.,以增强大鼠对 L PS的敏感性 ,封闭组在敏化组的基础上加用 CGN 1mg i.p.,以阻断 L PS的生物学效应。于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 3、6及 9h抽静脉血 ,检测血中细菌浓度 ,血浆 L PS水平 ,并观察敏化组和封闭组大鼠 10 d后的死亡率。结果 IMP和 CTZ均能使大鼠血中菌量显著降低 ;IMP和 CTZ在杀菌过程中均能诱导 PA10 3释放大量 L PS,但 CTZ组血浆 L PS水平显著超过相应的IMP组 (P<0 .0 5或 P<0 .0 1) ;与此同时 ,敏化组大鼠的死亡率 CTZ组明显高于 IMP组 (P<0 .0 5 ) ,而在封闭组 ,两者间的这种差异则消失 (P>0 .0 5 )。结果表明 ,同属β-内酰胺类的 IMP和 CTZ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微血流量和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变化。 结果 伤后 8h复苏组细菌移位率高达 5 4.2 % ,明显高于立即复苏组 (P <0 .0 1) ,与不复苏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延迟复苏后 4h ,肠壁微血流量虽已得到改善 ,但远未达到立即复苏组同时相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而此时外周循环的平均动脉压已恢复至正常范围。 结论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肠道细菌移位频率居高不下 ,可能与肠壁微血流量改善滞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肠道感染病原体由于培养条件的复杂常导致诊断和鉴定的困难。而核酸探针技术及PCR方法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重点介绍年来DNA、rRNA探针、PCR在引发肠道感染的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 G 杆菌脓毒症的治疗问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本所制备的分泌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提取 mRNA,然后反转录成 cDNA 第一链,用特异性轻、重链引物扩增反应产物,获得重链(340bp)和轻链(320bp)基因片段,经纯化后将轻链和重链基因用一多肽连接物连接,构成单链抗体基因片段。此单链抗体基因经再次 PCR 扩增后克隆入 PCANTAB_5噬菌粒中再转化于感受态的 TG_1大肠杆菌中,通过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重组噬菌体,结果在 TG_1细菌中表达了9G_6单链抗体基因。ELISA 阻断试验初步证明了该单链抗体能阻断其亲本单克隆抗体对内毒素的结合。提示:抗内毒素单链抗体可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PI功能区合成肽体外杀菌能力。方法:大肠杆菌J5,绿脓杆菌PA103,稀释成1*10^5cfu/ml,加入不同浓度的BPI合成肽,比较PH,菌量,血清蛋白浓度对其杀菌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BPI功能区片段与细菌作用0。5-2h杀菌力最强,酸性条件下杀菌活性增强,碱性条件下减弱;细菌浓度愈低杀菌力愈强,杀菌活性随血清浓度升高而增强。BPI功能区片段与细菌作用5min,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