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在右肝困难部位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绍兴市中心医院应用腹腔镜超声对7例右肝困难部位的肝肿瘤患者行肝切除术,患者中原发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术中常规应用腹腔镜超声检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确定肿瘤边界和手术解剖入路和肿瘤切除。结果7例患者全部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1±50)min,术中出血量(301±122)ml,术中无输血浆及红细胞,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时间(7.1±1.2)d。术后并发胆漏l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腹腔镜超声在右肝困难部位肝切除术中能够确定肿瘤位置和边界,并指导手术入路,提高肝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纤维化可进展为肝硬化,并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和不可逆肝硬化。本研究以四氯化碳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外源性核心蛋白聚糖对纤维化形成是否有缓解作用。 方法:5周龄Balb/c小鼠,腹腔注射CCl4 5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注射剂量为1ml/kg (CCl4体积:橄榄油体积=1:1),每2天注射1次。检测肝标本中肝纤维化相关分子表达情况。 腹腔注射CCl4三周后,将存活纤维化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DCN组)以及纤维化对照组。同时建立5周正常对照组(6只)。每天两次予实验组注入250ug/kg核心蛋白聚糖DCN,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 NS)溶液。DCN注射2周后,取下三组肝脏标本。取下方叶并将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切成多个小块用于提取组织RNA,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另外一部分放入福尔马林中用于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相关指标。 结果:外源性小鼠DCN蛋白可缓解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实验组较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胶原纤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本部分实验以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为实验对象,自3周开始向实验组注射DCN蛋白,结果表明外源性DCN可以抑制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缓解肝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刘军  虞洪  顾宝罗  贺超奇 《浙江医学》2011,33(7):1048-105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及临床特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308A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5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TNFα基因G308A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及 G和A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基因型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学的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6±56.2)pg/ml vs (103.2±66.7)pg/ml,P >0.05],组内TNFα-G308A3种基因型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杭州地区汉族人群TNFα-G308A多态性和血清TNFα的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无明显相关性,也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和一般病理学症状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评分系统建立和运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根据术前临床资料建立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系统。方法 对邵逸夫医院 1994年 4月 4日至 2 0 0 1年 6月 30日的 7134例LC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再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男性、高龄 (≥ 6 5岁 )、上腹部手术史、糖尿病、总胆红素升高 (≥ 1 2mg/dl)、胆囊壁增厚 (≥ 4cm )、胆总管直径增宽 (≥ 8cm)、急性胆囊炎是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被分别赋值 ,建立预测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系统。计算 7134例LC的综合得分 ,比较不同得分组转开腹率。用ROC曲线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 2 0 0 1年 7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1日 938例LC运用该评分系统 ,比较各得分组转开腹率的差异。结果  7134例LC中各组得分越高 ,转开腹率越高 ,且多数相邻两组的转开腹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OC曲线以下面积为0 81,标准误为 0 0 1。 938例LC中的各组也是得分越高 ,转开腹率越高 ,且多数相邻两组的转开腹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根据危险因素预测LC转开腹可能性 ,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管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KDR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34.04±11.08、32.80±9.28)均高于正常组织(11.67±4.6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Flk-1/KDR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1);伴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 (41.07±11.83)高于无转移组(30.93±9.18)(P<0.05);伴神经浸润组微血管密度(37.85±12.04) 高于无浸润组(30.32±8.51)(P<0.05);微血管密度<30和30-39组的生存率高于≥40组(P< 0.05)。结论微血管生成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保守治疗,行内引流术12例,外引流术9例,序贯式内外引流术5例,胰腺部分切除术13例。结果 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复发;行内引流术者中有1例发生肠瘘,其余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行外引流术1例出现胰瘘,2例复发;行胰腺部分切除术者有1例出现胰瘘,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合适的术式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15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的可行性与适应证. 方法 1998年8月~2004年9月采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eng's multifunctional operative dissector,PMOD)刮吸法断肝技术对15例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 结果 14例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成功,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肝癌切除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手术时间60~24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50~2 000 ml,平均501 ml.切除肝脏最大体积10 cm×9 cm×7 cm.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h均能下床活动,术后1~3 d即能进食.术后住院5~10 d,平均6.5 d. 结论对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的恶性肿瘤,采用PMOD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手术处理胆汁性腹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先法  虞洪 《腹部外科》1998,11(6):246-247
对腹腔镜手术处理胆汁性腹膜炎的方法及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应用腹腔镜手术处理胆汁性为3例,冲洗腹腔,吸净胆汁置于引流管,术后腹痛缓解,分别于术后第3天及第5天痊愈,应用腹腔镜技术处理胆汁性腹膜炎,方法简捷,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10.
氟西汀合用麦普替林致严重锥体外系反应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洪 《浙江医学》2002,24(5):269-269
例1患者男性 ,75岁 ,退休工人。因逐渐失眠、不悦、担忧、少语、卧床半月于2000年6月20日入院。25年前有类似发作3次 ,间隙期缓解。诊断为抑郁症。入院时无震颤及肌力下降。入院当日起予多塞平50~150mg/d治疗 ,共40d,效果不显著。因考虑为老年患者 ,于2000年8月2日换用氟西汀胶囊 (美国礼来公司生产 )20mg/d ,合用麦普替林片75mg/d,8天后剂量增至125mg/d。后者服用6d后肢体轻微抖动 ,两下肢乏力 ,走路步态欠稳 ,一次下蹲取物时双腿支撑不稳 ,人往前冲 ,差一点摔倒。持续2d后肢体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