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植入蛛网膜下腔后患者的免疫反应。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采用腰椎穿刺术,将APA-BCC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检测患者移植前后的血象、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及脑脊液。结果:移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较移植前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后7d复查16例患者的脑脊液,其中8例(50%)脑脊液中白细胞升高,范围在(15~700)×106L-1犤(198±248)×106L-1犦。但外周血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较移植前无明显变化。结论:APA-BCCs微胶囊植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未引起宿主明显的免疫反应,表明APA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移植治疗疼痛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进行同种或异种移植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治疗疼痛的新方法。基础研究表明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移植嗜铬细胞 ,可显著缓解多种动物疼痛模型的急慢性疼痛并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 ;临床研究也发现接受移植病人的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 ,吗啡摄入量显著减少或停止。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具体作用机制复杂 ,现在普遍认为移植细胞分泌的各种镇痛物质通过一种“鸡尾酒”式的综合协同效应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脑内移植对偏侧帕金森病样猴的行为影响、移植物的存活状况、脑组织液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纹状体区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方法:实验于1999-01/2003-06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①右侧颈内动脉注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诱发帕金森病样猴模型(n=9),随机分为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6只、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2只及空微囊组1只。②获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为材料包裹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将微囊化、非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或空微囊分别植入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及空微囊组帕金森病样猴右侧尾状核和壳核。③观察3组帕金森病样猴移植后的行为改善、移植后14个月及28个月时移植物的状况,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及7个月时移植区微透析液中单胺类物质变化及48个月时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变化。结果: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6)和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2)移植后1周开始帕金森病样猴左上肢活动明显增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改善时间7~48个月,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一两个月,空微囊组(n=1)左侧上肢活动无改善。②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植入28个月时仍存活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③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7个月时,右侧壳核、尾状核细胞外液中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和高香草酸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5),但仍低于左侧的水平。④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48个月时移植区D2受体活性较对侧明显提高。结论: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移植的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能够长期存活、产生多巴胺、改善其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前期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制备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分泌型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真核表达载体PSNAV2.0-TNFα重组质粒,并鉴定其蛋白的体外瞬时表达,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进行微囊化细胞移植治疗和改善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5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以含有人肿瘤坏死因子αcDNA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SNAV2.0中,获得重组质粒PSNAV2.0-TNFα。采用SalⅠ和EcoRⅠ双酶切法、PCR法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法鉴定该质粒。②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到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细胞中,构建可持续分泌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工程细胞,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肿瘤坏死因子蛋白的体外瞬时表达。结果:①通过SalⅠ和EcoRⅠ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明:在HEK-293中插入片段正确。②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HEK-293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Mr17000。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SNAV2.0-TNFα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后可有效分泌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对不同特性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3T3)、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仪器和试剂:加拿大Sun氏静电微囊发生仪;体视显微镜;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氯化钙、柠檬酸钠。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分别用其包裹3T3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按照细胞的不同及包裹材料的不同,分为裸细胞组、海藻酸钙微球组、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组。在光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微球、微囊及细胞的形态、存活率、增殖率。细胞增殖率=培养后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100%。结果:光镜下见包裹后即刻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呈大小均一的半透明圆球,直径150~300μm,表面光滑。培养24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均呈单个细胞,均匀分散于微球或微囊内。培养120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聚集成团块,而在海藻酸钙微球内仍呈单个细胞散在分布。①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高增殖活性的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74.38±7.72,89.08±3.05,87.48±3.43,92.40±7.56,72.67±2.08,89.33±5.13,P<0.01);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海藻酸钙微球内同一种细胞的存活率(87.88±3.38,89.08±3.05,89.63±5.55,85.33±4.86,92.40±7.56,95.08±3.81,83.67±5.51,89.33±5.13,85.33±2.08,P<0.01)。②在不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或3T3细胞的增殖率存在差异,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同种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裸细胞组(2.54±0.65,5.20±2.38,2.30±0.70,2.26±0.83,3.89±1.89,13.37±16.14,P<0.05);而在不同状态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在相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3T3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18.66±7.76,39.11±16.06,P<0.01);而3T3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对同一种细胞,培养24,72和120h时,海藻酸钙微球与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相比,其细胞的增殖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培养条件下,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似更利于该3种细胞的生长;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较海藻酸钙微球包裹更利于同种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潘静坤  赵卉  田磊  罗芸  薛毅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1):1019-1020,F0003
目的 建立裸鼠皮下C6脑胶质瘤模型,了解其生长特性.方法 将C6脑胶质细胞的培养悬液注射于裸鼠左侧腋下区皮下.观察接种区皮下肿瘤的生长状况,测量肿瘤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生长曲线.HE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状况.结果 瘤细胞接种后第7天,裸鼠腋下区开始出现肿瘤,并呈加速生长.20 d后,皮下肿瘤呈快速的近指数生长.裸鼠生存期为22~48 d.光镜下见瘤体边界清晰,瘤内血管丰富,存在大量GFAP阳性细胞.结论 将体外培养的C6脑胶质瘤细胞植入裸鼠皮下,可建立重复性好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9.
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体外对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NSCs)的胆碱能诱导分化效应.将从两月龄大鼠脑海马、纹状体等区域分离的细胞, 培养于含EGF和bFGF的DMEM/F12培养液中, 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 并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4h后, 一半细胞改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培养作为实验组, 另一半细胞继续用原培养液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培养第8天,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观察培养细胞的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多, 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 具有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对照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少, 发出的荧光较弱.另外行FITC标记的流式细胞术, 检测NSCs的分化、结果表明实验组有16%的细胞呈ChAT阳性,而对照组只有约7%.由此认为BMP4具有诱导NSCs分化成具有胆碱能特性的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转染SV40基因对正常成人肝细胞药物转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肝细胞对利多卡因的转化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种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结果转染前、后肝细胞中利多卡因的浓度两者的利多卡因转化率无明显差异;两组肝细胞在蛋白电泳后都出现了54kU的蛋白条带,表明两种细胞均能表达细胞色素P450,均具有P4502E的免疫反应性。结论转染永生化基因前后的正常成人肝细胞均具有药物代谢所必需的细胞色素P450酶蛋白,仍保持了正常成人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