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颗粒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le,HA)植入体内后的凝固、塑形和机体对植入物的反应情况。方法 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取兔鼻小柱正中小切口,对照组鼻背筋膜下行钝性分离出遂道后植入固体硅胶,实验组钝性分离至骨膜下,植入等体积的颗粒状HA。术后肉眼观察局部组织改变、HA塑形情况以及与骨粘连的牢固度。3周后处死动物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两组动物在术后3周内手术部位无化脓、破溃和植入物外露。实验组术后2天植入物凝结成块状,1周时完全变硬,3周时均达到骨性硬度,术后2周植人物与骨完全粘连,经皮难以推动。对照组植入物硬度无改变,在隧道内可以推动。术后3周时两组植入物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且有很薄的纤维囊壁形成,以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 颗粒型HA植人体内后可快速凝固;且和骨组织牢固融合,机体组织反应轻。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现状,并提出展望;从微创外科技术的宗旨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分析了此技术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从技术对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的角度,分析了微创外科技术在具体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如果该技术使用不当可导致其中人文价值的削弱:最后倡导医生在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时要同时考虑其科学价值和医学人文价值,力争达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医学模式和理念的转变、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对实验室功能的要求出发,结合本院外科手术学实验室的的现状,从现代医学理念的建立、管理和运行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等方面,就如何建设现代外科手术学实验室,以满足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05级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学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并与未进行临床技能学课程培训的2003级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做对比分析,以评价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结果显示,经过技能培训后的2005级学生,其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技能考核成绩及总评成绩均显著提高(均P<0.05-0.001)...  相似文献   
5.
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05级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学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并与未进行临床技能学课程培训的2003级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做对比分析,以评价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结果显示,经过技能培训后的2005级学生,其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技能考核成绩及总评成绩均显著提高(均P〈0.05-0.001)。可见,开展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有效手段,是临床医学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从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实验室队伍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从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肺泡微石症与肺骨化症6例X线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与肺骨化症的临床X线特点。方法对5例肺泡微石症和1例肺骨化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肺泡微石症胸部X线平片均显示两肺有弥漫性细砂粒状钙化结节,边缘清晰,且以中、下肺野多见。其中4例心包及横膈轮廓不清,2例有叶间裂增厚及心包钙化影。1例肺骨化症胸部X线平片同样显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大小的钙化结节,亦以中、下肺野分布较多,但部分结节呈中空状,心膈阴影无殊。结论肺泡微石症与肺骨化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胸部X线平片检查为本症最主要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因分析、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大多不理想。在前列腺炎的病因诊断中合理运用辩证思维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病因的正确诊断,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大鼠腹膜粘连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缺血性大鼠腹膜粘连模型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 ;方法 将 14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手术对照组 (A组 )、创伤致粘连组 (B组 )和部分结扎蚓突动脉致粘连组 (C组 )。C组大鼠在距盲端 3cm处部分结扎蚓突动脉主干 ,造成血管狭窄 ,使结扎远侧蚓突组织发生缺血 ,A组和B组分别作相应的对照处理。手术后 1、2、4、8周分别评定蚓突盲端组织粘连程度和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 C组术后 8周内粘连总发生率为 85 .4% ,而A组的总发生率为 18.8% ;B、C两组间的粘连程度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均显著重于A组 (P <0 0 5 ) ;C组术后 8周的粘连程度显著轻于术后 2周和 4周 (P <0 0 5 ) ,而其它各时间点两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 ;B组术后 1周浆膜层尚存轻度炎性充血 ,术后 4周开始主要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C组的病理改变同B组相仿 ,但病变发生在肠壁全层 ;结论 本研究制作的大鼠蚓突缺血性腹膜粘连模型 ,性质稳定、可靠 ,病理组织学特点明确 ,为进一步对缺血性腹膜粘连的防治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