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使用红色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和甲苯胺蓝(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口源性口臭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范亚贤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3):148-149,185
目的:分析造成口源性口臭的因素。方法:选择以口臭为主诉的患者109名,询问有无系统性疾病,检查口腔健康情况;使用硫化物测定仪检测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的浓度,记录ppb(parts per billion)值大于:100的患者,鼻闻法确定口臭的来源部位。结果:除2名患者未发现全身和口腔局部因素外,其余107名口臭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口腔局部因素。牙周病患者53例(49.53%),阻生齿27例(25.23%),不良修复体11例(10.28%),口腔粘膜病2例(1.87%),有舌苔因素的60例(56%)。结论:口腔局部因素是形成口臭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牙周病和舌苔因素为主,另外阻生齿、不良修复体及口腔粘膜病等也是形成口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采用正畸方法向牵引龈下牙根后再修复的方法。方法选择龈下牙折患者8名,共10颗患牙,断端最低处距牙槽嵴顶的距离为1.5~2.0mm。经完善的根管治疗4周后,采用正畸固定矫治技术向牵引龈下牙根,平均疗程4~6个月,然后桩冠修复治疗。采用临床检查评价正畸前后牙齿松动度、牙龈形态和牙周状况,并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正畸前后断根根尖区相对骨密度的变化、断根倾斜度的变化和修复后冠根比。结果 10颗患牙经正畸治疗后向移动距离平均为3.99 mm,牵引后的牙根唇倾度减小,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患牙冠根比与对侧同名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伤及牙槽嵴顶下的前牙牙根,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正畸方法向牵引龈下牙根,经修复治疗后,可达到美观和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髓牙(即经过根管治疗的牙)根纵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依据。方法14例患牙经影像学检查、翻瓣或拔除等方法确诊的根纵裂无髓牙,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4例确诊患牙中,磨牙6颗,前磨牙4颗,前牙4颗。14例患牙均有牙冠修复(其中10例有桩核)。14例牙周探诊均可及局限性的深牙周袋(≥7 mm),根尖片表现以牙槽骨垂直吸收为主。5例患者有锥形束 CT 检查,其中1例通过 CT 直接诊断为根纵裂。结论无髓牙根纵裂的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一次与分次完成牙周基础治疗的微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一次性牙周治疗和传统牙周治疗龈下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20名,随机分为两组,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实验组)和传统牙周治疗组(对照组).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在24小时内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并进行全口消毒;传统牙周治疗组分4次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刮治前(基线)、刮治后6周分别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厌氧培养和涂片检查(刚果红负染色法),进行厌氧菌总数和产黑菌计数,计算螺旋体的百分比.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细菌计数和螺旋体比例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厌氧菌总数和产黑菌数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螺旋体比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次性牙周治疗方法可行,疗效肯定,微生物检查结果优于传统牙周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含有双黄连成分的牙膏在控制菌斑及牙龈炎症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5名牙龈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双盲法实验,一组使用含双黄连成分牙膏,另一组使用不含双黄连其它成分相同的牙膏。记录使用牙膏前及使用牙膏1、4、12周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出血情况,比较2组数据,评价含有双黄连成分的牙膏在控制菌斑及牙龈炎症方面的效果。结果双黄连组与对照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出血均有改善,双黄连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久。结论使用含双黄连成分牙膏可更好、更持久的消除菌斑,减少菌斑再附着,减轻牙龈炎症。  相似文献   
7.
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口臭患者29名,用鼻闻法确定口臭的来源和部位,使用口气测量仪测量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的浓度;分别从产臭牙周袋、舌苔和唾液中采集标本,进行厌氧培养,并进行菌落计数.结果VSCs水平与龈下菌斑中的厌氧菌总数明显正相关(P<0.01),与龈下菌斑中产黑菌数(black-pigment bacteria,BPB)和具核梭杆菌数(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也相关(P<0.05),舌苔上的厌氧菌总数、产黑菌和具核梭杆菌与VSCs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牙周病和大量舌苔可能是引起口臭的主要原因,而细菌(主要包括产黑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口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一次性牙周治疗和传统牙周治疗临床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和传统牙周治疗组,各20例.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在24h内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并进行全口消毒;传统牙周治疗组分4次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刮治前(基线)、刮治后6周分别记录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D、BI均明显降低(P<0.01),AL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实验组PD、BI降低的程度和附着获得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 一次性牙周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牙周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采用正畸方法(牙合)向牵引龈下牙根后再修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龈下牙折患者8名,共10颗患牙,断端最低处距牙槽嵴顶的距离为1.5~2.0mm.经完善的根管治疗4周后,采用正畸固定矫治技术(牙合)向牵引龈下牙根,平均疗程4~6个月,然后桩冠修复治疗.采用临床检查评价正畸前后牙齿松动度、牙龈形态和牙周状况,并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正畸前后断根根尖区相对骨密度的变化、断根倾斜度的变化和修复后冠根比.结果 10颗患牙经正畸治疗后(牙合)向移动距离平均为3.99 mm,牵引后的牙根唇倾度减小,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患牙冠根比与对侧同名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伤及牙槽嵴顶下的前牙牙根,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正畸方法(牙合)向牵引龈下牙根,经修复治疗后,可达到美观和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残冠、残根行牙冠延长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需行牙冠延长术的96名患者,行牙冠延长术的残冠、残根120颗。根据残冠残根形成的原因分为2组,折裂组和龋坏组。记录并比较2组牙体缺损所累及的牙面,及术前断缘的探诊深度,观察术后4-6周根断面暴露情况。结果2组缺损累及牙面不同,折裂组多发生在腭(舌)侧,龋坏组多发生在邻面或唇(颊)侧(P〈0.01);折裂组术前断缘的探诊深度明显高于龋坏组(P〈0.01);62颗牙因折裂行冠延长术后满意者34颗牙(54.8%),58颗牙因龋坏行冠延长术后满意者48颗牙(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龋源性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折裂性冠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