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09例,男105例,女40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38±14.85)岁。其中临床分期Ⅰ期382例,Ⅱ期127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78例患者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31例患者不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存在颈侧区转移和不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中年龄<40岁、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不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最大直径>2 cm (OR=3.482,95%CI:1.482~5.642,P=0.000)、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数量>5个(OR=6.583,95%CI:2.384~12.373,P=0.000)、多灶性(OR=3.473,95%CI:1.387~8.684,P=0.032)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OR=3.952,95%CI:1.489~9.572,P=0.000)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及复发性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月接诊的98例晚期及复发性结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98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采取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试验组采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比较①总有效率;②化疗副作用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对比参照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②试验组对比参照组化疗副作用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及复发性结肠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蛋白(HSP)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结果均证实,从肿瘤组织中提取HSP能诱导机体产生对该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HSP分子实际上是分子量大小不同的一组蛋白,根据HSP的同源程度及分子量的大小差异,可分为HSP110家族、HSP90家族、HSP70家族、HSP60家族及小HSP家族,其中HSP70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期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并表现有剧烈的疼痛。作者应用博宁配合化疗治疗骨转移性癌痛43例,现观察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院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经X线证实有骨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8.6岁。原发部位肿瘤:非小细胞肺癌23例,乳腺癌11例,胃癌3例,结直肠癌5例。疼痛判断指标根据患者的主诉分为0级:无疼痛;I级:持续或间断性疼痛,可耐受并能生活自理、睡眠不受干扰;级:疼痛明显、不能耐受,需要镇痛药支持,睡眠受一定干扰;级:用镇痛药…  相似文献   
5.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而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虽为良性肿瘤,但可发生恶变和累及其他系统,临床较为少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2012年12月21日收治NFⅠ型伴恶变患者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而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虽为良性肿瘤,但可发生恶变和累及其他系统,临床较为少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2012年12月21日收治NFⅠ型伴恶变患者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艾迪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B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炎支持治疗,A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艾迪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胃癌组和对照组术前细胞免疫功能[用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变化判断细胞免疫功能]及A、B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4 d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1)胃癌患者术前CD3+、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及CD4+/C8+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B组患者术后CD3+、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及CD4+/CD8+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B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及CD4+/CD8+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手术不能逆转胃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而术后应用艾迪注射液可逆转胃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一叶全切加对侧大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的可行性。方法 将 12 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亢患者分为两组 :甲组 67例 (其中 13例有甲状腺结节 )作甲状腺一叶全切加对侧大部切除术 ;乙组 5 4例作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结果 甲组手术时间为 (12 8±16)min ,乙组 (174± 2 3 )min(P <0 .0 1) ;术中出血量甲组为 (74± 14 )ml ,乙组 (12 7± 2 3 )ml(P <0 .0 1)。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均治愈。两组患者全部获随访 15~61个月 ,均治愈 ,随访期间无甲亢复发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结论 治疗甲亢采用甲状腺一叶切除加对侧大部切除术优于双侧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李瑾  胡廷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13-214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病理检查特点并分析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应用保乳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病患中随机抽取53例,对其病理检查资料进行总结以归纳病理特点,并实施保乳手术,分析美容效果。结果跟踪随访中未有病患出现癌细胞转移,53例均无复发现象。美容效果符合要求的合格百分比为100%,其中69.8%(37/53)达到优秀标准,24.5%(13/53)达到良好标准,其余的5.3%(3/53)达到合格标准。结论通过为乳腺癌病患实施病理检查可证实诊断,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应用保乳手术能够提升美容效果,增加术后的合格占比。  相似文献   
10.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CIK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的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DC,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前后DC表型的变化,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原致敏DC诱导CIK对SGC的杀伤效应。[结果]①利用GM-CSF及IL-4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取DC,肿瘤抗原可促进DC的成熟,肿瘤抗原致敏可促进DC成熟,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CD86升高,CD14下降。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成熟的DC可促进CIK细胞增殖。③SGC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对胃癌细胞SGC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效应随之增强。[结论]抗原致敏的DC可通过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及促进CIK细胞增殖两方面显著提高CIK细胞的杀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