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肢火器伤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以期分析紫外线照射对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9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30 mJ/cm2照射组、60 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麻醉动物后,以"五四"式手枪击兔右股部肌肉丰满处,造成贯通伤模型.常规清创后采用紫外线治疗仪分别对3组实验动物伤道进行30 s(30 mJ/cm2)照射,60 s(60 mJ/cm2)照射和无照射干预.在致伤后第2和3天继续在伤道内进行照射,日增加前次照射剂量的30%.采用化学法在伤后7,14,21,28,42,56和70 d测量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8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7 d,各组大白兔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无差别.②伤后14 d,60 mJ/cm2照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30 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11.91±0.49)mg/g,(10.88±0.61)mg/g,(10.35±0.85)mg/g,P<0.05];伤后21~56 d,60mJ/cm2照射组伤口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30mJ/cm2照射组伤口和未照射组(P<0.01).③伤后70 d时,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下降接近正常组织水平,60 mJ/cm2照射组仍稍高于30 mJ/cm2照射组和未照射组[(10.02±0.65)mg/g,(9.85±0.54)mg/g,(9.27±0.43)mg/g,P<0.05].④在伤后21~56 d 30 mJ/cm2照射组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合成,增加胶原含量,60 mJ/cm2照射的作用强于30 mJ/cm2.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照射促进肾移植切口裂开的愈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肾移植术后切口裂开愈合的影响。方法:3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切口裂开6~14d.采用石英导子接触裂开切口创面分野照射。结果:35例患者经照射l~5次后.裂开切口愈合30例;照射后经2次缝合后愈合2例;3例伴严重贫血患者中l例照射后缝合未愈合.切口底部组织增生明显,2次照射后,切口变浅,1例出现尿漏未愈合;1例未愈合。结论:肾移植术后切口裂开配合紫外线照射可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3.
短波紫外线照射后大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伤口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探讨紫外线照射对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用 3 0只Wistar雄性大鼠建立短波紫外线照射新鲜伤口的动物模型 ,在每只大鼠颈背部做 3个直径 2cm的圆形皮肤全层伤口 ,其中 2个分别接受为 15MED( 15mJ/cm2 )和 60MED( 60mJ/cm2 )短波紫外线照射 ,另 1个作为对照不接受照射 ,然后采用化学法检测伤口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15MED照射伤口在照射后 2 1— 2 8d时羟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 (P <0 .0 5 ) ;60MED照射伤口在 2 8d时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 ,与 15MED照射伤口和对照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合成 ,从而增加胶原含量 ,促进伤口愈合 ;60MED短波紫外线照射的作用强于 15MED。  相似文献   
4.
5.
紫外线照射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外线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适当剂量紫外线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 ,促进免疫因子释放 ,但大剂量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 ,角质层增厚 ,甚至癌变及全身免疫力低下[1] 。创伤修复包括受损组织的消除和各种细胞的聚集 ,局部产生大量的胶原基质 ,最后形成瘢痕。多种细胞、基质成分、血管及多肽生长因子都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2 ] 。一般认为 ,紫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是由于 :紫外线的直接杀菌作用 ;照射后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皮肤红斑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 ,组织血流灌注增多 ,细胞代谢增强 ;刺激细胞DNA、RNA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对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18~75岁,病程1~40年.皮损部位:鼻翼4例,鼻翼、鼻背及鼻前庭12例,鼻翼及面颊13例,两侧面颊12例,颞部1例.其中3例曾行激光治疗、4例曾行光子嫩肤治疗,但疗效均不明显.用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外径,<0.6mm 30例,0.6~0.8m 12例.采用XL-射频皮肤治疗仪射频电极治疗,每例患者治疗10~30个点,行1次治疗者35例,2次治疗者7例,2次治疗间隔时间1~2个月.随访观察1~17个月.结果 42例中痊愈36例(85.7%),血管数量比治疗前减少90%以上;显效6例(14.3%),血管数量比治疗前减少51%~90%.治疗后次日在治疗点出现小的结痂,5~10d脱落,部分患者治疗后面部出现红斑反应,持续1~2周消退,治疗部位皮肤无瘢痕等不良改变.结论 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照射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局部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为67例患者在PICC置管术后行预防性短波紫外线(UVC)照射,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对照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患者与照射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不同。 结果回顾性分析得出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9.12%,而经紫外线照射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降低至19.40%。 结论紫外线照射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对于预防局部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输液引起的静脉炎红肿较重患者往往恢复较慢,本临床观察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寻找一种对应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0例,随机分为两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紫外线治疗组。结果: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第1次治疗后疗效优于紫外线组(P<0.05),第3次治疗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次后的效果均分别好于治疗1次(P<0.01)。结论: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四肢静脉及淋巴回流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从而改善四肢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水肿,以弥补紫外线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受压迫坐骨神经在不同压力条件下以及不同部位压迫时神经血流量的变化。方法建立可同时控制压力时间的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应用气囊分5级压力压迫大鼠坐骨神经,观察不同压力下神经血流量的变化;将大鼠随机分为远端压迫组和近端压迫组,观察不同部位压迫神经对神经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压力压迫神经时神经血流量产生变化(P〈0.05),并且随着压力增高神经血流量出现下降趋势;近端压迫组和远端压迫组神经血流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后者的神经血流量下降较前者明显(P〈0.01)。结论机械压迫神经对神经血流量影响明显,坐骨神经远端血管是神经血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 (ultravioletC ,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每只实验大鼠背部制作 3个皮肤全层伤口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 (15mJ/cm2 或 60mJ/cm2 )UVC照射大鼠背部伤口 ,持续 3d后 ,分别于第 7天、第14天及第 2 1天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伤口肉芽组织中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致伤后 7d ,60mJ/cm2 照射组及 15mJ/cm2 照射组bFG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且以 60mJ/cm2 照射组增高的更为显著 ;致伤后 14d ,60mJ/cm2 照射组bFGF表达显著降低 ,低于 15mJ/cm2 照射组及对照组 (P均 <0 .0 5)。结论 在伤口愈合早期 ,采用不同剂量 (15mJ/cm2 或 60mJ/cm2 )UVC照射能明显促进伤口肉芽组织内bFGF的表达 ,其中剂量为 60mJ/cm2 的UVC照射其作用短暂而迅速 ,而剂量为 15mJ/cm2 的UVC照射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