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急诊专科发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托培养类学员工作现状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独立边缘学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正式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科成为独立的学科,我国急诊急救医学才走上了正规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头晕(眩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为眩晕[1]。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头晕(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2]。头晕(眩晕)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其病因可能涉及耳鼻咽喉科、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CRP)培训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水平不同,将医院全体职工分为三个层次: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医技科室医护人员、行政及后勤人员;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对其制定不同要求、不同情景模式的分层次理论及技能培训,比较经传统模式与分层次模拟情景模式培训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采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模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显著升高(P<0.01),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显著缩短(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可有效提升院内各层次人员综合技能,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为各级医院CPR培训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h但最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24h、48h及72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24hVWF、D-D、PT及APTT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48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72h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早期溶栓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 :对 36例患者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 3h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溶栓 3h后各项血液流变指标明显改善 ,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 :重组链激酶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 ,对缩小梗死面积 ,恢复心肌灌注 ,减少并发症 ,防止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死的发生 ,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无创性经食道心房调搏法,研究心脏电生理所需要的设备,操作方法和适应症的选择。并总结了我们自1987年以来检查的30例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方法5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4.29±10.98)岁]和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38±12.37)岁1。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小剂量肝素(20~40IU/kg)静注1次/d,共给予7d,观察2组患者于CPR成功ROSC后24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以及DIC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PTT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Fg、PL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D—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DIC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延长APTT时间,升高Fg、PLT含量水平,降低D—D含量,并可明显降低DIC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承德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方法:对2006-01/2008-12 120急救中心救护车接至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 a内院前急救患者19 021例,男女比为1.41∶1;年龄(44.8±21.9)岁;每日15∶00-24∶00为院前急救高峰时间;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前6位。入院率为46.73%。结论:上述前6位疾病是承德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根据病理解剖心室壁受累坏死程度分透壁性心肌梗塞(TMI),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多年来,临床上一直把体表心电图(ECG)的病理性Q波作为TMI的同位语,以此区别以ST—T波异常为特征的NTMI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近年来,临床病理学者研究证明,ECG上有无病理Q波并不一定表示病理解剖上的TMI和NTMI,TMI和NTMI均可见到病理性Q波,也均可无病理性Q波.Raunio等在80例尸检中发现50%的NTMI有Q波而一半的TMI无病理Q波。所以,近年来。将ECG上有无Q波而分为Q波性心肌梗塞(QWMI)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NQWMI)。我院自1989年3月~1993年6月收治非Q性心肌梗塞21例,现做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7(IL-17)及降钙素原(PCT)在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48例脓毒症患者,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患者入院24h及治疗后3d分别应用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7及降钙素原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血清IL-17检测结果分别是:23.95±7.10,75.31±2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8687,P<0.05);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血清IL-17治疗前、后的水平分别是:(38.64±11.65)VS(21.25±5.64),(t=4.2667,P<0.01);(76.32±22.53)VS(34.54±13.46),(t=2.801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脓毒症患者血清IL-17与PCT呈正相关(r=0.376,P=0.0081).结论:血清IL-17及PCT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17和PCT联合动态监测可作为脓毒症疗效判定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