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采用肝去动脉化加5—FU肝动脉灌注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称为肝癌)14例,经治疗后其中3例AFP火箭电泳法转阴。现报告如下。例1.男,45岁。1984年3月在体检时发现AFP阳性收入院。自觉一月前右上腹不适。无明显消瘦,曾有肝炎病史。查体: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大右肋下3cm,质软。有轻度压痛,脾未扪及。腹水(一)。肝核素γ照像,见左内叶和右叶内侧近肝顶部放射性物质分布不均匀。B型超声提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AFP对流法强阳性,AFP火箭电泳法5000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引起十二指肠转移较为罕见,本院最近收治1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发生十二指肠转移并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宇洋  邓量 《广东医学》2004,25(1):13-14
肝门部胆管癌 (hilarcholangiocarcinoma)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Klaskin于1 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 ,故常称为Klaskin瘤。据报道 ,Kla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 58%~ 75 % [1 ] 。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 ,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 ,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多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常被误诊为“传染性肝炎”而予以治疗 ,乃至患者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临床分型高位胆管癌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扩增法(TPAP)和RT-PCR扩增法检测胃癌组织、胃溃疡组织、正常胃黏膜中端粒酶活性和hTRT基因表达.[结果]58例胃癌组织中51例(88%)有hTRT基因表达,50例(86%)检测到端粒酶活性,58例非胃癌组织中,3例有hTRT基因表达,无l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hTRT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1990~2004年用该方法治疗肝癌患者共313例,其中肝动脉栓塞化疗234例,门静脉化疗33例,肝动脉栓塞化疗加门静脉化疗40例,腹腔置管化疗6例。结果 发生导管并发症共43例,发生率为13.7%,其中导管堵塞16例,导管移动、松脱7例,肝动脉胆管漏8例,灌注器皮下感染,皮瓣坏死12例,肝动脉插管与门静脉插管导管并发症的比率为2.6:1。结论 采用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由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为数不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组织因子(TF)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50例及对照组30例的血浆TF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其中27例肝癌、癌旁、正常肝组织TF mRNA表达。结果:①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TF在分化高低、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肝硬化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在有淋巴转移、肝外脏器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转移及癌栓组(P<0.05),而在不同癌灶数目及包膜情况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TF mRNA在肝癌组织中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62.96%(17/27)、0.567±0.268,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阳性患者相对表达强度在肿瘤大小及部分侵袭转移指标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TF在肝癌患者血浆及组织中升高且与部分侵袭转移指标相关,提示其TF可能促进了肝癌的发生与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Aza-dC对肝癌细胞A431侵袭运动能力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5Aza-dC处理培养的A431细胞,观察其形态变化,并采用肿瘤细胞-基质黏附实验和细胞体外侵袭及运动实验检测癌细胞的黏附及侵袭能力变化。结果各不同浓度处理组细胞形态虽无显著变化,但其细胞-基质黏附能力、侵袭和运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5Aza-dC对肝细胞癌A431细胞的黏附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起到抑制作用,可能为HCC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2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SP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75-2000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行COP或CHOP方案化疗,7例未行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28.6%。21例均为术后病理确诊,其中B细胞源性20例,T细胞源性1例。按Ahman脾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5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42.9%、20%。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病期的早晚影响其预后,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1988年1月~1989年12月开展慢性肝动脉栓塞治疗不能作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7例,与同期在本院施行开腹肝动脉栓塞治疗的46例作对照进行临床研究。慢性栓塞组手术死亡为1/27例,对照组为5/46例,半年存活率较对照组高(P<0.05),长期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与多次(或再次)肝动脉栓塞不同,多次肝动脉栓塞是在常规肝动脉栓塞后当肝肿瘤又趋增大或为提高栓塞治疗效果而又进行再次肝动栓塞治疗,而慢性肝动脉栓塞只是将本该1次栓塞的药量分多次作慢性栓塞治疗。该方法可在一般县医院开展应用,特别适宜肝肿瘤巨大,肝功能较差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能成功手术切除者不多见,国内未见有专题报告。我们近30年来收治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并行手术治疗的共有4例,现报告如下。 例一:男,58岁,26年前因左外叶巨块型肝癌行左半肝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癌。术后近5年胸部照片检查时发现左上肺一2 cm圆型病灶,作左上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癌肺转移。肺手术后一年内先后2次再发现脑有单个转移性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