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复方甘油注射液的配制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油具有强烈的脱水作用,临床采用口服5‰复方甘油,其效果不理想,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我们研制了10%复方甘油注射液,临床应用患者不出现大量排尿,无反跳,无肾损害反应等。现介绍其制法及质量控制。1 复方甘油注射液的配制1.1 处方设计甘油100g,氯化钠9g,注射用水加至100...  相似文献   
2.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6年以来治疗2例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外科与内科联合共同完成,治疗效果好,随访12月均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我院与结核病防治所合作 ,应用氟嗪酸、吡嗪酰胺、异烟肼 ,同时加用转移因子联合应用 ,治疗痰涂阳性难治性肺结核 3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痰涂阳性难治性肺结核病例 ,均由结核病防治所选择病例 ,其中男 2 8例 ,占 83.3% ,女 5例 ,占 16 .7% ,年龄 2 0~ (岁 ) 10例 ,30~ 4 5岁 2 5例 ,治疗时间 3年 10例 ,10年 2 0例 ,本组反复住院 2 0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胸片检查及反复痰检为阳性。2 治疗方法与结果2 .1 治疗方法 应用氟嗪酸、吡嗪酰胺联合应用异烟肼同时加用转移因子。用法与剂量 :氟嗪酸 0 .4 g,…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3岁,3年前因"胸部刀伤"于当地医院行心包、心肌修补术.但术后可闻及"心脏杂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室间隔近心尖部见隧道样回声中断,左室面开口6 mm,右室面开口4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单封堵器对多孔膜部瘤室缺的封堵效果,并进行术后随访,评价其安全性。方法52例多孔膜部瘤室缺患者,经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治疗均选用国产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首先左室左前斜45°-60°,头位20°造影,根据造影室缺大小、形态选择大小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封堵后即刻左室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后随访24h,1、3、6个月,1年。随访指标包括心电图、TTE、放射线胸片。结果52例患者51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成功后发生腱索断裂。1例因2次封堵器置入导致室缺明显增大,2例转入外科手术(包括腱索断裂1例),1例封堵器置入膜部瘤内。术后即刻造影,26例有少至微量残余分流,其中20例术后24h分流消失,其余4例于1、3.6个月和1年随访中发现分流消失,2例有少量分流;TTE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对主动脉瓣、房室瓣无影响,无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等发生。术后8例心电图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随访中5例持续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持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5d内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例,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患者在术后第9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临时起搏器,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C治疗,术后第12天恢复窦性心律,仍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不论多孔膜部瘤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有无距离均可选择封堵治疗,Qp/Qs〉1.5,最大孔〈10mm患者均为封堵治疗的适应证。经过2个月至3年的随访,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类型、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5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术后3~12个月的随防,对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当日束支阻滞发生率为26.4%(14/53),2~7d内的发生率为13.2%(7/53),双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2/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为1.89%(1/53)。膜部有膨出瘤者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5.0%vs61.9%)。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术后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炎后似交感风暴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1岁。以乏力半月、心前区疼痛、头晕3d,加重6h于2007年9月8日23:50经急诊来我院。入院时查体:T36.5℃、HR126次/min、Bp140/80mmH奢(1mmHg=0.133kPa)、R18次/min;一般状态差,急性痛苦表情,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律不整。急检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室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8.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术前、术后肺动脉一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的变化,以评估手术效果。方法2004-2007年吉林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诊治1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3~57岁。首先通过右室左侧位造影,根据肺动脉瓣环直径选择扩张球囊;用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及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A瓣压差的方法分别测定扩张前、后压差变化;并于术后随访平均(23.2±12.4)个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为随访指标。结果16例PBPV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的39-203mmHg降至2-95mmHg(P〈0.01),术后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34~179mmHg降至4-48mmHg(P〈0.05)。术后(23.2±12.4)月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PV可显著缩小压差,其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过去外科手术是PDA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水平日益提高,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PDA。传统的方法为双通路法,因小儿动脉管径小,穿刺难,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静脉瘘及局部血肿。单静脉治疗小儿PDA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给予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