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规定和课程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回顾总结了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历程,探讨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几个方面,为学校今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形势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加强方法论指导,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能发挥、锻炼其才能的各种科研、学术活动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将网络化管理引入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训练中,切实落实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初步建立起导师、临床学院、研究生院层层负责、层层监督的模式。依据我校2003年度至2005年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的情况,探索更加严谨、适用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模式,加强考核的规范性,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该文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严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本科培养到研究生培养过渡阶段对临床技能和岗位技能课程建设的需求,提出建立"临床桥梁课程"的概念,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临床桥梁课程"的成熟思路,继而组织专家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写和论证,并对进行课程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桥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其适应后续的临床实践的强化培养,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位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良好衔接。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大举措。首都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通过规范选拔、严格管理、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等措施,在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是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顺应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变化,适时改变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变化。建立起高效、科学、规范的研究生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促使创新型人才涌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评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并深入了解其意义。方法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2004-2005年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技能考核中各三级学科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各三级学科成绩、总成绩和考生所属专业的内在联系,对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结果该考核与评价体系适用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技能水平的评估,但通过考核也发现不同三级学科考生在本专业与非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总成绩所反映的临床技能水平在不同三级学科考生实际上仍有侧重。结论目前的临床技能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较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技能水平,但对于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更有助于提高及改进临床技能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樵砚  邹彤  吴萍 《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206-1208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如何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近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全面的医学人才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模式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彤  王樵砚  吴萍 《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21-1123
本文回顾了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模式改革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原有课程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课程学习模式改革的过程措施以及课程学习模式改革后取得的效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生课程学习模式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