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癌胚抗原(CEA)的表达,试图寻找将影像学认为可切除而实际无法切除的患者筛选出来的敏感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23例可切除和45例未能切除共68例胰腺癌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EA3种胰腺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种肿瘤标记物中CA19-9、CA242浓度不可切除组明显高于可切除组(P=0.01。P=0.02),而CEA2组间无差异(P=0.08)。结论 血清CA19-9、CA242的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无法切除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术前减黄对中度梗阻性黄疸(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71 ~ 342 mmol/L)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收治的27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度梗阻性黄疸105例患者,分为减黄组和未减黄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入组患者105例,包括术前减黄组58例,未减黄组47例;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64±76) mmol/L,减黄后总胆红素下降为(183±44) mmol/L,减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减黄组与未减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减黄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减黄组并发症共发生16例(27.59%),与未减黄组14例(29.79%)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分层分析显示,减黄组和未减黄组在单一并发症(伤口感染、出血、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等)的发生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减黄对于中度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价值有限,患者术前可不行减黄治疗,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辅助治疗对进展期直肠癌手术及术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收治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 其中新辅助治疗后再手术组34例(A组), 与同期直肠癌直接手术组146例(B组)进行对照,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  结果  A、B两组肿瘤切除率为100%及89%, R0切除率为97.1%及82.9%, 保肛率为73.5%及54.8%,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及4.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A、B两组局部复发分别为0及16例, 肝转移例数分别为1例及5例。  结论  新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进展期直肠癌的肿瘤切除率、R0切除率及保肛率, 并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索同期国内文献报道的17例脾脏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以左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13例,无任何症状7例.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脾脏错构瘤的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索同期国内文献报道的17例脾脏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以左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13例,无任何症状7例.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脾脏错构瘤的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同顾性分析经外科治疗的86例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86例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黄疽、贫血、消化道梗阻、黑便和体重下降.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4例,降部66例,水平部12例,升部4例.B超、CT、MRI、十二指肠镜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的诊断率分别为41.7%、69.4%、75.0%、84.0%和80.9%.8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手术切除38例,行姑息性手术45例,行削腹探查术3例.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个月和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致死率极高.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我国胰腺癌的死亡率为2.62/1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10位[1].在美国,胰腺癌的新发病例占全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但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位[2].胰腺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几乎相等的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然而,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对提高胰腺癌诊治的规范化水平,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升结肠癌跳跃式转移至右颈部及左腋下淋巴结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结肠癌跳跃式转移至右颈部及左腋下淋巴结比较少见,其原因可能与淋巴结免疫反应、"土壤学说"等有关,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来源不明的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消化道原发肿瘤的可能.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行PET-CT检查可发现30%~40%的原发灶,因其大多来源于头颈部肿瘤,行大野根治性放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来源于结肠癌除影像学检查外应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急症,Ⅳ期结肠癌手术治疗不被推荐,应采用全身化疗,且全身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结肠癌容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除了个别病例临床表现相近外,往往是由于鉴别诊断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此类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