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uPA、uPAR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在舌鳞癌(T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uPA、uPAR在74例TSCC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Spearman法和Mann-WhitneyU法分析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舌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χ2检验分析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TSCC组织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和64.8%,且表达呈正相关(P<0.05)。uP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无关;uPAR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学分级无关。uPA和uPAR同时阳性表达组,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同时阴性表达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uPA和uPAR在TSCC中明显高表达,并与TSCC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舌鳞状细胞癌(TSCC)有丝分裂活化蛋白激酶(ERK)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45例舌癌组织中ERK1、ERK2mRNA的表达,运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ERK基因表达强度与TSCC病理分型无关;T3-4期患者ERK基因表达强度显著高于T1-2期患者;TSCC颈淋巴结转移患者,ERK基因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结论:ERK1、ERK2mRNA表达与舌鳞癌的发生、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nary Hemosidrosis:简称IPH)于1864年首先由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描述了本病之病理学特征。1931年Ceelen总结了本病的临床表现。1944年Waldenstron报告了本病的X线征。此后对本病才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国内1960年吴氏报告一例小儿患者,此后虽有少数报道,亦大多数系小儿,成人病例报道罕见。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内科常常易误诊或漏诊,故有必要加深对本病的探讨,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比超声骨刀法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方法:下颌低位阻生智齿126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骨刀组采用超声骨刀法拔除智齿63例,68个牙,凿骨劈冠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智齿63例,79个牙),比较两组病例的拔牙时间,术中与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患者面部肿胀、张口受限情况,以及下唇麻木、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骨刀组平均拔牙时间为(33.3±9.4)min,明显短于凿骨劈冠组平均拔牙时间(47.6±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凿骨劈冠组术中、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同期超声骨刀拔除者,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术后第2d评分均高于术中评分(P〈0.05),术后第7d评分均低于术中评分(P〈0.05)。凿骨劈冠组术后第2d面部肿胀、术后第7d张口受限程度明显高于超声骨刀组(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下唇麻木、伤口感染病例。结论;采用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术后疼痛,减轻术后面部疼痛与肿胀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优于传统的凿骨劈冠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与普通血管缝合两种血管吻合方式对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将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63例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血管套接组(n=32)修复时采用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吻合动脉及静脉,普通血管缝合组(n=31)采用血管缝线吻合血管,比较两组病例血管吻合时间,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以及患者面部外形、面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血管套接组、普通血管缝合组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15.66±8.76)分钟、(65.55±15.14)分钟,两组吻合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共移植组织瓣63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3例,成活6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4.76%,总成活率为96.83%。血管套接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2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1例、成活3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3.13%、成活率96.88%;普通血管缝合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1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2例、成活30例,皮瓣危象发生率6.45%、成活率96.77%。两组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创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舌体运动、咬合关系及吞咽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安全有效,患者面部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术中血管套接和普通缝合吻合血管的方法,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基本相同,但血管套接法吻合速度快、易于掌握,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在牙颌面的发育形成过程中,第一鳃弓作为过渡结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方法:显微解剖E9.5胎鼠第一鳃弓,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对其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描记、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细胞的时间7~10 d,上皮细胞成分较多,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时间两三天,上皮细胞成分较少,两组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细胞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异.特异性标记物CD57/HNK1、波形丝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均一表达.提示采用酶消化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数量充足、纯度较高、满足实验要求的细胞.  相似文献   
8.
听到癌症这个词,所有人都会避而远之。但事实证明,癌症容易靠近有不良生活习惯或者特殊体质的人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9.
通过50例创伤性根周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率,预防咬合病向严重的情况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以来采用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15例腋臭,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5例中有9例曾多次采用西施兰夏露及其它药物外搽,效果不佳,1例手术切除后症状复发。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手臂上举抱头,腋窝皮肤常规消毒。用消痔灵与2%普鲁卡因配成3∶1混合溶液(消痔灵3ml,普鲁卡因1ml)抽入5~10ml注射器内,普鲁卡因皮试阳性者改用利多卡因。用5号细长针头从外向内呈扇形将药液注射到腋毛区域,深达皮下组织,使药物有效地作用于大汗腺。注药后加盖无菌纱布,轻揉局部1~2分钟,使药液分布均勺,每次每侧注射6~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