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登革热是一种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蚊媒传染病。海南岛儋县北部沿海于79年10月首次发生登草Ⅲ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85年9月起又流行一次。从病人和媒介埃及伊蚊、致倦库蚊中均分离出病毒,经鉴定属登革Ⅱ型。本次流行以传播快、来势凶猛、出血病人多、病形重、病程长、病死率高为其特点。为了及时控制疫情,省、海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登革热历年流行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省继1979~1982年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Ⅲ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后,于1985~1988年及1991年又两次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现将这三次流行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者王××,男性,40岁,海南铁矿职工。于1975年11月13日被邻居母犬咬伤右下肢,当时为予防狂犬病,由犬主到昌江县卫生防疫站取干冻抗狂犬病疫苗二盒进行注射。干冻疫苗批号75—1,失效日期:77、4、1。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1985年海南岛儋县北部地区发生登革热流行中,自患者急性期血液和当地优势蚊种埃及伊蚊、致倦库蚊中共分离得11株病毒。经鉴定证实为Ⅱ型登革病毒。同时,自患者双份血清中测得对该病毒的抗体、并有四倍以上增长,从而确定此次流行为Ⅱ型登革病毒所致。对较高的分离率、血清抗体测定结果,以及致倦库蚊可能作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昌江县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季节性消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的季节性消长状况。方法:幼蚊研究采用人工容器与自然容器相结合;成蚊、埃及伊蚊采取搜捕,白纹伊蚊采用人工诱蚊。结论:两种伊蚊终年有分布,埃及伊蚊高峰期在5月至11月,白纹伊景在7月至11月。在季节消长方面前者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雨量变化对后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此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是本岛解放后三十六年来的首次发现。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流行,本次流行开始于1985年9月间,首先在羊浦港两岸出现病例,尔后,遂步向周围蔓延扩大及由子病人和感染者经车船流动而造成远距离传播,形成新的病灶点,并以这些病灶点为中心,遂步向周围扩散,终于在1986年夏秋季酿成全岛性的大暴  相似文献   
9.
王传滋  贾杰 《海南医学》1992,3(4):40-44
流行性肢端疼痛症在海南省的流行,以往极为罕见。据定安、澄迈等地反映,于1986~1987年曾发现散发病例,因数量少,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像90年这样大批流行实属首次。共报告病例11589例,波及13个市县,以中学生发病率为主,城乡群众发病较少。疫情发生后,引起各层领导的重视,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  相似文献   
10.
王传滋  张碧英 《疾病监测》1992,7(6):151-155
海南岛于1979~1982年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Ⅲ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85~1988年及1991年又两次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现将这三次流行的情况综合报告如下:一、流行概况海南岛首次登革热流行是1979年10月在本岛西北部儋县洋浦港报告病人。次年3月沿着洋浦港沿岸迅速蔓延,继而昌江、临高及海口传播,到8月遍及全岛,引起大流行,直到1982年9月告终。波及全岛18个市县的208个乡镇,全岛三年累计发病447499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