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或生物瓣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瓣修复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瓣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瓣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P=0.88),术后住院时间(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瓣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任何器官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时皆可发生.该病多见于儿童,6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成人的3倍[1].近年来,随着结核发病率的全球性回升,结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随之增多.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一直是临床不断探讨的问题.现将结脑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16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30天内死亡、再次瓣膜手术、脑血管事件、多脏器衰竭及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做为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严重不良事件组、无严重不良事件组,分析两组之间指标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61例患者中,死亡4例,占2.5%;严重不良事件组22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组139例,两组在血白蛋白、肌酐、射血分数、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呼吸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ICU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筛选合适患者并减少手术时间将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复制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研究心肌瞬时钾电流在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时的变化,及动作电位变化。方法:复制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n=20)为Lewis-Lewis同基因移植,实验组(n=20)为Brown Norway-Lewis异基因移植。于移植后第2~4天处死大鼠,取心脏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查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心肌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及内向整流钾电流(Ik_1)。结果: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复制成功,组织学可见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在移植后无明显排斥反应,而实验组在移植后第2、4天有轻度到中重度排斥反应;在移植后第2天,两组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密度无明显差异;第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Ito密度显著下降,内向整流钾电流(Ik_1)显著下降(P0.05)。在移植后第2、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均显著延长(P0.01)。结论:在大鼠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肌细胞APD明显延长,I_(to)及Ik_1密度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体外标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异性标记干细胞并体内示踪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适用于所有细胞的标记方法.目的:观察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在阿霉素肾病大鼠体内的定位及分化,探讨便捷的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的体外标记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于2007-04/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体质量180~220 g,用于制备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方法:分别将DAPI、DAPI体外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体外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阿霉素肾病大鼠体内:于细胞移植后1,3,5周行肾组织冰冻切片,观察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分布,并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肾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比较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两种不同方法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在阿霉素慢性肾病大鼠肾内的定植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不同时间点移植在肾内的定植改变.结果:①DAPI标记细胞及单纯DAPI尾静脉注射后1周,均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DAPI阳性细胞,至移植后5周仍可观察到,但随时间延长荧光有减弱趋势.②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移植后1周,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至移植后5周仍可观察到,荧光无明显减弱.③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显示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中,肾小球系膜区亦可观察到少最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胞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半定量评分显示,标记细胞的早期应用阳性率大于晚期应用者,且随观察时间延长,阳性率有升高趋势.结论;后肾间充质细胞的脂质体感染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是一便捷,有效的体外标记、示踪方法,适于移植细胞的短期内示踪、观察.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肾病综合征大鼠脂蛋白脂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实验性阿霉素肾病综合征 (NS)大鼠中 ,心肌脂蛋白脂酶 (LPL)活力和基因表达改变的原因及其在甘油三酯血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 3只大鼠随机分为经典阿霉素肾病组 (A组 ,n =8)、新建大量蛋白尿模型组 (B组 ,n =6 )及对照组 (C组 ,n =7) ,分别采用比色测定法及RT -PCR法 ,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LPL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新建大量蛋白尿模型大鼠 ,尽管出现同经典阿霉素肾病大鼠相似的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理改变 ,但其血甘油三酯改变程度远远低于经典的肾病大鼠。心肌LPL活力在经典肾病组 [(2 2 .0 4± 2 .0 8)mmol·g-1·h-1]降低 (P <0 .0 1) ,在新建模型组 [(5 2 .76± 8.5 5 )mmol·g-1·h-1]则无改变 (P >0 .0 5 ) ,且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 (r =- 0 .6 2 5 ,P <0 .0 1) ;心肌LPLmRNA在经典肾病组 [(5 4± 18) % ]下降 (P <0 .0 5 ) ,在新建模型组 [(110± 30 ) % ]则无改变 (P >0 .0 5 ) ;心肌LPL活力与其mRNA改变一致 (r =0 .737,P <0 .0 1) ,并与血白蛋白浓度密切相关 (r=0 .86 0 ,P<0 .0 1)。结论 实验性肾病综合征大鼠 ,发生了心肌LPL活力及基因表达的下调 ,血浆白蛋白浓度的降低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心肌LPL活力的下调 ,可能参与了NS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2~50岁。病程3~6个月20例,1~5年6例,6~10年4例。肛裂10例,内痔20例。治疗方法五倍子汤由荆芥、莲房、桑寄生、朴硝各30g,鳖甲24g,五倍子9 g 组成。用水5000ml煎至3000ml 时,先熏后洗患处,每日熏洗1剂,1  相似文献   
8.
咯血     
1病历摘要 患儿,男,1岁,因"间断咯血3个月"入院.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先表现为喉中痰鸣,继而咳嗽,伴哭闹,咯血,每次1口,约5 ml,含少量泡沫,间隔2~3 d再次发作,如此反复持续2周后,于外院住院治疗,诊断:支气管肺炎、右主支气管软化、左肺发育不良(?).予以止血、支持及防治感染等治疗,出血止,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D成形环置入后,瓣环内径的变化趋势。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连续23名患者在我科室进行瓣膜成形。其中二尖瓣成形23例,三尖瓣成形1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采用经胸超声测量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观察手术前后二尖瓣环及三尖瓣环内径的变化。结果:23例患者中男性16例,平均年龄(48.9±12.3)岁。退行性病变17例,风湿性病变5例,感染性病变1例。23例患者中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共置入二尖瓣成形环23枚(Edwards Physio II,30~34mm),三尖瓣成形环13枚(Edwards MC3,30~34mm)。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二尖瓣前后径(P0.001)、左右径(P0.001)、三尖瓣左右径均明显变小(P0.001)。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3个月二尖瓣前后径有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二尖瓣左右径明显扩大(P=0.002),三尖瓣左右径有轻微扩大(P=0.041)。但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二尖瓣前后径(P=0.005)、左右径(P=0.022)、三尖瓣左右径均显著缩小(P=0.043)。相对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二尖瓣前后径、左右径、三尖瓣左右径扩大的比例分别为(11.7±6)%、(14.7±4)%、(12.6±3)%。结论:瓣膜成形环置入后能明显缩小病变瓣环的尺寸,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三个月瓣环有轻度扩张,但扩张程度不超过15%。成形环置入有助于维持瓣环的稳定,避免瓣环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