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部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部结构细小复杂,显示该区域的解剖及病变(图1~22)需要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技术及灵活的图像后处理.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应用提高了耳部的影像学诊断水平,要求影像医师及时更新知识[1~11].基于这种现状,下面重点讲述如何选择耳部检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怎样掌握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现在非常热门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2.
翼腭窝通道CT多平面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正常成人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相关通道.方法 选择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共60例,螺旋CT扫描,骨算法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根据各个通道走行,进行MPR.结果 翼管前口横径(5.12±0.54)mm,后口横径(3.72±0,43)mm.翼管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3侧,斜行向下59侧,平行18侧.突入蝶窦腔内39侧,骑跨于蝶窦下壁54侧,位于蝶窦下壁的骨质内27侧.圆孔前口横径(3.29±0.25)mm.圆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1侧,斜行向下52侧,平行27侧.约1/2以下管壁突入蝶窦腔68侧,约1/2及以上管壁突入蝶窦腔31侧,位于蝶窦外下壁骨质内21侧.腭鞘管100%显示,管壁完整51侧,管径(0.88±0.04)mm.犁鞘管43%显示,管径(0.51±0.02)mm.蝶腭孔前后径(6.8±0.29)mm.腭大孔前后径(8.24±0.38)mm,横径(5.12±0.35)mm,腭大管与硬腭夹角(71.71±3.86)度.结论应用多排CT的MPR技术可以客观和全面的反映正常成人上述PPF通道的形态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3.
姜虹  王振常  鲜军舫  满凤媛  艾立坤 《眼科》2009,18(5):311-314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MRI改变与Graves眶病上睑迟落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例(20眼)正常志愿者,8例(10眼)Graves眶病无上睑迟落患者,7例(10眼)上睑迟落患者。方法受检者应用眼表面线圈,于前视眼位、上视眼位及下视眼位行斜冠状面、斜矢状面T1WI扫描。主要指标各眼位提上睑肌横截面积、厚度,腱膜上方脂肪厚度,提上睑肌收缩率、舒张率。结果正常者提上睑肌各眼位横截面积、厚度、腱膜上方脂肪厚度、收缩率、舒张率在侧别、性别及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上睑肌在上视眼位横截面积(17.93±4.48)mm2,厚度(2.21±0.22)mm较前视眼位增加,下视眼位横截面积(5.48±1.32)mm2、厚度(1.11±1.15)mm较前视眼位减小(p均〈0.05)。Graves眶病患者各眼位提上睑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较正常者均增加,提上睑肌收缩率、舒张率均减小(P均〈0.05)。迟落征患者较无迟落征患者,下视眼位提上睑肌厚度(2.74±0.71)mm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1.94±0.54)mm明显增加,面积舒张率0.12±0.14和厚度舒张率0.11±0.08明显减小(P均〈0.05)。结论Graves眶病患者下视眼位提上睑肌厚度、舒张率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的变化与上睑迟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眼球的CT表现及眼眶容积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1例先天性小眼球患者。方法分析41例先天性小眼球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测量其中20例双侧眼眶容积。主要指标眼眶CT影像和双侧眼眶容积。结果41例先天性小眼球均为单侧。其中单纯性小眼球3例,CT表现为眼球前后径减小。缺损性小眼球14例,表现为眼球体积小,眼环局限性缺损,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突出于眼球之外,以视乳头区视神经下方多见。并发性小眼球24例,表现为眼球体积小,玻璃体密度不均匀增高,晶状体缺如、钙化,视网膜脱离,其中伴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3例,表现为晶状体后方与视盘之间带状或圆锥状软组织影。单纯性小眼球患侧与健侧平均容积为(11.58±4.77)ml、(13.25±4.45)ml(n=2);缺损性小眼球患侧与健侧平均容积为(16.06±3.75)ml、(17.92±4.02)ml(n=5);并发性小眼球患侧与健侧平均容积为(12.61±2.59)ml、(15.89±3.08)ml(n=13)(P均=0.000).结论CT能够较清楚显示小眼球及伴发的眼部异常,有助于小眼球诊断、分类及治疗。(眼科,2009,18:131-13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耳硬化症的HR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61耳临床诊断明确的耳硬化症的HRCT表现.结果 55耳HRCT表现耳囊骨密度减低区,6耳HRCT未发现异常.HRCT表现异常的55耳中,6耳仅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6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镫骨底板增厚及耳蜗周围低密度区,11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前庭窗后方低密度区及镫骨底板增厚,20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和镫骨底板增厚,10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及耳蜗周围耳囊低密度影,2耳仪表现为耳蜗周围耳囊低密度区.结论 HRCT可显示耳囊骨质及镫骨底板异常,有助于进一步证实耳硬化症诊断.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在眼科斜视教学中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教学及医疗实践,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的实施办法,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3D-FIESTA观察活体眼运动神经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运用三维快速平衡稳态成像(30-FIESTA)序列显示活体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同时与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患者进行对照,探讨该序列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和3例来自同一家系的CFEOM患者分别行MRI检查,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多维重组,分别在沿神经长轴的层面显示眼运动神经的走行和毗邻结构。结果20名志愿者,40侧动眼神经脑池段全程在斜矢状面、斜横断面及冠状面MR图像上显示清晰,显示率100%(40/40);39侧外展神经脑池段全程在沿神经走行的各个断面均显示清晰,显示率97.5%(39/40);25侧滑车神经脑池段(CN4)于中脑背侧下丘下外方水平出中脑进入环池,显示率62.5%(25/40)。3例(CFEOM组)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结论运用3D-FIESTA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各组眼运动神经脑池段,能够为眼运动神经发育异常提供直观的形态学依据,辅助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视交叉病变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视交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7例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男54例,女63例,年龄9个月至67岁,平均37.4岁。117例均行MR扫描,101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累及视交叉的病变24例,占20.5%。其中胶质瘤11例,表现为视交叉增粗或肿块,伴有视神经或(和)视束受累;炎性病变5例,表现为视交叉弥漫性增粗伴周围结构异常强化,特别是脑膜的炎症;转移瘤5例,其中4例表现为球内肿块沿视神经向球后及颅内侵犯累及视交叉,1例表现为视交叉边缘线状强化伴广泛脑膜强化;脑膜瘤1例,表现为视交叉局限性强化伴视神经肿块;外伤1例,表现为视交叉形态异常伴额叶软化灶;出血1例,表现为视交叉不规则增粗,呈短T1、长T2信号。引起视交叉移位的病变93例,占79.5%,其中视交叉向上移位51例,向前移位2例,向下移位10例,向后移位1例。视交叉一侧受压13例,视交叉显示不清16例。结论 MRI能清晰地显示视交叉病变的特点,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工耳蜗植入术影像学评估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在分析400余病例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证和妨碍人工耳蜗植入的其他颞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 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 mm,3D-R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冠状而FSE,T1WI扫描,层厚2.0 mm,层间距0.3 mm;眼眶段采用表面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 mm,层间距0.3 mm.对照火棉胶包埋0.1mm层厚,HE染色的完整眼眶冠状切片,在连续冠状MRI影像上追踪和分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直至分支进入相应的眼外肌.结果脑池段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显示率为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95%;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显示率100%,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部分显示;在连续冠状的眼眶组织切片指引下,眶内段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完全显示,动眼神经上支显示60%,滑车神经显示40%.结论连续的薄层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RI能清晰地显示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关系.MRI能清晰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由于动眼神经上支和滑车神经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部分显示.对眼球运动神经路径上复杂的解剖结构的知识背景,影响分析MRI呈现的影像学信息.(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19-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