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尿路手术后留置双J管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已产生了双J管并发症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何有效防治双J管并发症。结果附壁结石的形成和长大导致取管困难3例,通过ESWL和输尿管镜取出;输尿管脱套伤无;基本上每根J管都不同程度继发附壁或管内结石;反复尿路感染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血尿、膀胱刺激征;慢性炎性狭窄1例;未发现继发输尿管肿瘤;双J管残留输尿管内15例,输尿管镜取管成功13例,开放手术取出2例;超过1年时间才取J管的6例,为此产生医疗纠纷1例。结论可靠置入J管,书面详情告知和随访登记,避免漏取或延迟取管导致安全隐患,确定统一留置时间标准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与丝裂霉素C(MMC)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株分为4组,分别给予THP、MMC、THP+MMC和MMC+THP。用MTT法测定T2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TuNEL法检测T24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THP、MMC、THP+MMC和MMC+THP四组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4.3±6.4,48.9±7.2,62.3±5.9,69.1±6.2;凋亡指数(%)分别为6.2±2.5,4.4±2.7,6.7±3.0,7.4±3.2。联合用药组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单药THP和MMC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在联合用药组中,MMC+THP组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THP+MMC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P〈O.05)。结论THP和MMC均可抑制膀胱癌T24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两药序贯联合用于膀胱灌注化疗可能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和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01~2010-12收治的80例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按照入组顺序采用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THP和MMC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36个月,观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THP组和MMC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和MMC组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42.5%和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和MMC组均无尿道狭窄、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损害病例。结论 THP和MMC用于预防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临床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小,无全身性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纯B超定位建立皮肾通道的操作技巧与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1月~2008年4月对128例不同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经皮肾手术时,单独采用B超定位引道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对其操作方法、技巧、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并发症和临床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评价.结果 31例术前定位,97例术中直接定位穿刺,操作中我们单独使用B超进行定位,一次定位穿刺成功率95.31%(122/128),二次穿刺成功率98.43%(126/128),定位穿刺平均耗时5~8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结石清除率82.35%(98/119),与近年国内以X线定位为主的相关报道结果一致.早期9例失败行开放手术处理.结论 单用B超定位技术建立经皮肾通道安全、有效、定位准确、图像清晰、组织分辨率高、操作技巧易掌握、使用方便、临床效果廊,未来必将成为主流定位方式,甚至成为经皮肾技术定位引导方式的新的金标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比较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FK506)和霉酚酸酯(MMF)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大鼠移植肾组织中趋化因子FKN以及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 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肾移植后制作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实验分为4组,每组均有24只.假手术组:只游离左肾血管和结扎右肾;对照组:受者为CAN对照;FK506组:受者为CAN,使用FK506 0.15 mg·kg-1·d-1;MMF组:受者为cAN,使用MMF 20 mg·kg-1·d-1.除假手术组外,每组受者术后均先使用环孢素A(CsA)10 mg·kg-1·d-1×10 d以渡过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然后予相应干预措施.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时处死受者,每组各时点处死的受者均为8只.光镜下检测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移植肾组织中FKN和CX3CR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术后4周时移植肾问质小血管内膜开始增厚,肾小球开始出现硬化表现.8周时上述变化更为显著,12周时移植肾50%以上的肾小球出现硬化以及肾小管萎缩、间质明显纤维化等改变.FK506组出现CAN病理改变的时间较对照组早,且病变程度相对较重.MMF组出现明显CAN病理改变的时间较对照组晚,且病变程度相对较轻.FKN和CX3CR1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肾小管间质,部分见于间质血管,偶见于.肾小球壁层细胞.术后各时点的移植肾标本中,对照组FKN和CX3CR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FK506组均高于对照组;而MMF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FKN和CX3CR1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可能与CAN中肾小管损伤、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MMF可能通过下调FKN和CX3CR1的表达对CAN的进展具有延缓作用;而FK506可能通过上调FKN和C2X3CR1的表达来促进CAN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8岁。因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H)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术后 1个月入院。CT发现右肾占位约 10. 0cm×8. 0cm×8. 0cm,无血尿、无腰痛。在外院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未处理下腔静脉内瘤栓。右肾及肾静脉内瘤栓病理诊断均为RH。术后彩超及MRI均提示右肾静脉平面至第二肝门平面下腔静脉内占位性病变,腔静脉造影提示上述病变范围有充盈缺损。查体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于 2004年 5月 20日在全麻下行下腔静脉探查术。术中见下腔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游离并于右肾静脉残迹以下及第二肝门平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细胞保护蛋白在人体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人体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慢性排斥反应(CR)和无排斥反应 (NR)3组各10例中细胞保护蛋白A20、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蛋白(Bcl-XL)的表达情况. 结果 A20、HO-1和Bcl-XL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浸润性单核细胞.A20在AR中表达强于CR[(5.04±0.71)vs(3.20±0.64),P<0.01];A20在NR中不表达.HO-1在AR中表达(7.91±2.24),在CR和NR中不表达.Bcl-XL在3组中均表达(AR:10.62±3.17;CR:8.50±2.45;NR:11.03±2.77),但在CR中表达较弱;AR、 NR与CR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组和NR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20和HO-1可能在AR中发挥细胞保护作用;而在CR中,A20可能是发挥保护作用的主要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外泌体(exosome)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30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和15例健康人群的尿外泌体。利用投射电镜观察形态,BCA法进行蛋白定量,Western blot 检测尿外泌体表面分子CD9。结果:健康人群尿外泌体水平[(125.99±47.71)μg/μL]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尿外泌体表达水平[(259.74±57.47)μ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肿瘤的浸润程度,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外泌体水平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外泌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各期患者尿外泌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外泌体检测可能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铁军  滕东海  黄贵闽  曹贵华  刘亮程  李强 《重庆医学》2021,50(7):1191-1198,1204
目的 分析评价超声与X射线引导下经皮肾镜(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有关超声与X射线引导下行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对照研究,按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共2 386例行PCNL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X射线引导PCNL组相比,超声引导PCNL组在RCT亚组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 =0.54,95%CI:0.35~0.83,P<0.05),合并分析中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D=-0.15,95%CI:-0.27~-0.03,P=0.01).而合并分析中两组在术后残石率(OR=1.25,95%CI:0.97~1.61,P=0.09)、术后尿源性感染率(OR =1.66,95%CI:0.97~2.85,P=0.06)、经皮通道建立成功率(OR =0.64,95%CI:0.28~1.48,P=0.30)、经皮通道建立时间(MD=-0.95,95%CI:-2.71~0.82,P=0.29)、手术时间(MD=4.00,95%CI:-6.85~14.84,P=0.47)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MD=-1.49,95%CI:-3.85~0.86,P=0.2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PCNL相比于X射线引导具有总体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而二者在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为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中CsA保留与撤除近期与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纳入以雷帕霉素为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中CsA保留与撤除近期与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4.2.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1121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描述评分,6个为A级,4个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CsA撤除对患者生存率的OR(95%CI)值在6、12、24、36个月的分别为0.77(0.17,3.52)、1.24(0.48,3.16)、1.32(0.57,3.08)、1.21(0.60,2.41);移植肾存活率的OR(95%CI)值在6、12、24、36、48、54个月时分别为1.79(0.63,5.06)、1.15(0.56,2.36)、1.39(0.68,2.85)、1.80(0.99,3.29)、2.13(1.16,3.89)、2.01(1.15,3.51);急性排除反应在6、12、24、36、48个月的OR(95%CI)值分别为0.92(0.48,1.78)、1.90(1.25,2.89)、2.01(0.94,4.27)、1.93(0.93,4.00)、1.52(0.77,3.02)。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病情稳定患者,以雷帕霉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中,CsA撤除在第1年易导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但是对于人长期生存率无影响,同时有助于移植肾长期存活、肾功能恢复。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证据强度,期待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