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与免疫荧光抗体变化趋势相近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和免疫电镜法,检测上海市1988年初甲型肝炎(甲肝)流行期前的市售毛蚶。将毛蚶鳃和消化腺研碎,经酚-氯仿提取和乙醇沉淀法提取RNA,用~(32)P标记的pHAV(LB) 228甲肝病毒cDNA探针进行杂交。从7份毛蚶样品中检出一份甲肝病毒RNA阳性。另外将毛蚶鳃和消化腺的粗制悬液与甲肝病人恢复期血清孵育后电镜观察,看到形态大小一致的成堆病毒样颗粒,直径约为27mm,与甲肝病人粪便样品中所见病毒样颗粒相似。在7份毛蚶样品中还见到几种不同形态颗粒,大的病毒样颗粒直径可达45mm。  相似文献   
3.
经对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IgM抗体的检测结果证实,1988年元月上海市区爆发的急性肝炎为甲肝。配对的病例-对照调查表明其直接发病原因为居民生食不洁毛蚶。经均衡可能混杂因素的成组分层分析得到的食用毛蚶比不食毛蚶罹患甲肝的相对危险度高62.4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有可能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给婴儿。有关母婴间传播HBV的机制目前尚有许多争论。使用高效价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s)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间传播 HBV的效果已被肯定,而低效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提出一种设计随机化临床试验的新方法。目前常规的随机化临床试验是把所有病例随机地分配到A和B组。这种随机分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病例正式进入试验前,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所要用的是A种还是B种疗法。本文提出的新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是先把病人随机地分成两组(G_1和G_2)。G_1组为“未征询同意”组。该组病人未经本人同意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HBeAg阳性的携带HBsAg母亲的婴儿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比较两种不同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方案的效果。将婴儿随机分成三组:A组出  相似文献   
7.
1988年1月,上海市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病例30余万,疫情之猖獗,医学史上未见报道。经流行病学、病原学研究证实了流行起因,阐述了促成流行的动因。社会经济学和临床研究分析了该次流行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及流行中病例的临床特点,为控制流行的再度发生,研究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现况调查和人群血清甲肝抗体检测查明,食用毛蚶者罹患率显著高于未食用者,相对危险度18左右。食蚶量越大,罹患率越高;食蚶量越大,显性发病比例愈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毛蚶上市后一个月流行发生,间隔期相当于  相似文献   
8.
为估计从毛蚶中提取的甲肝病毒的VP_(1)N端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本实验用DNA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地扩增该区域基因,并将其次级克隆到M13载体作双脱氧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发表的HM-175、CR326和HAS-15株相应区域比较,除HAS-15株从第76位至93位存在18个核苷酸缺失外,测得的204个核苷酸序列中分别存在15、12和4个碱基替换。其中大多数碱基替换发生在不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第三密码子上,仅第86、91和176位核苷酸改变在第一或第二密码子上。据此推导出不同地区甲肝病毒株的VP_(1)N端前68个氨基酸,除HAS-15株有6个氨基酸缺失外,只存在1至2个氨基酸区别。考虑到病毒是否经传代培养,无明显证据表明绒猴传代与这一区域核苷酸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1988年1~3月,上海地区居民因食用不洁毛蚶引起甲型肝炎(下称甲肝)暴发流行。本文将我们收集的甲肝病人中资料完整的648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予以分析和探讨。另对445例正常人群中食  相似文献   
10.
用超速离心纯化的乙型脑炎病毒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检测乙脑IgG抗体。该法敏感性优于常规的血凝抑制试验(HI)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方法,特异性为93.3%。用此法调查了上海市666份人群血清中的乙脑抗体。结果<10岁儿童阳性率为50%左右,市区和郊区接近:10~19岁市区和郊区阳性率分别为30.1%和77.8%;20~60岁者市区阳性率为65.9~89.7%,而郊区几乎全部阳性。对不同年龄,市区和郊区抗体水平差别的原因及其与接种乙脑疫苗和乙脑疫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