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的17年(P=0.002)。33例患者为术后或随访时发现NENs,有症状者中11例表现为肠梗阻。NENs好发部位与IBD相似,CD患者好发于回肠和阑尾(27例),而UC患者好发于结直肠(31例)(P<0.001)。CD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更常见(26例),神经内分泌癌则在UC患者中更普遍(22例)(P<0.001)。IBD可合并或并发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iwi基因mRNA及Hiwi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9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应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Hiwi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Hiwi基因mRNA和Hiwi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Hiwi蛋白主要在肿瘤和癌旁组织细胞胞浆中呈阳性表达.肝癌组织中Hiwi阳性表达率为65.2%(60/9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7.2%(25/92)(P<0.05).结论 Hiwi基因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12 4 .8± 2 2 .8)mg/L和 (15 2 4 .8± 32 8.6 ) μg/ 2 4h ,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 2 2例 ,全肝移植 4例 ,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 (2 30 .4± 2 9.6 )mg/L ,尿铜水平均 <5 0μg/ 2 4h。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全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32 0 .2±36 .8)mg/L、(380 .4± 4 5 .6 )mg/L、(36 0 .5± 37.6 )mg/L、(35 6 .2± 2 7.6 )mg/L和 (2 4 0 .4± 2 2 .8) μg/ 2 4h、(86 .5± 10 .6 ) μg/ 2 4h、(5 4 .2± 6 .8) μg/ 2 4h及 (46 .8± 3.4 ) μg/ 2 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2 16 .8± 2 0 .4 )mg/L、(2 4 8.5± 32 .6 )mg/L、(2 85 .4± 4 4 .3)mg/L、(2 6 0 .2± 36 .6 )mg/L和(380 .8± 37.6 ) μg/ 2 4h、(15 0 .6± 2 4 .5 ) μg/ 2 4h、(75 .5± 9.6 ) μg/ 2 4h及 (6 0 .3± 5 .8) μg/ 2 4h。结论 全肝移植和亲体肝  相似文献   
4.
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术后化疗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术后使用希罗达 表阿霉素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前后辅助化疗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为希罗达2500mg/(m·2d),口服,第1 ̄14天;表阿霉素20mg/m2,静脉滴注,第1 ̄2天,分析化疗时机、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16例接受化疗患者存活时间均超过8个月,最长1例24个月;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移植肝肿瘤复发和肝内转移及远处转移,化疗不良反应中,12例出现消化道反应,8例发生骨髓抑制,6例出现手足综合征,4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均为轻中度。结论: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术后化疗联用希罗达 表阿霉素是可行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望延长患者存活时间。选择化疗时机可能对肿瘤复发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特异性r-谷氨酰转肽酶、铁蛋白和脂质结合唾液酸浓度改变在肝癌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定量检测了肝癌、慢性肝病和肝外肿瘤患者血清中肝癌特异性GGT同工酶区带(HSB)、铁蛋白(SFn)和脂质结合唾液酸(LSA)浓度。结果 肝癌组血清HSB浓度TAE前明显异常,同时出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外肿瘤病人(P<0.001);SFn和LSA水平肝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肼病患者,但与其他肿瘤无鉴别价值;肝癌组HSB、SFn和LS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3.3%和67.8%。结论 HSB定量和定性检测均优于SFn和LSA的浓度分析,多项的指标联合分析有助于肼癌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分泌肿瘤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组织形态学、病理分型、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相关的治疗手段及预后情况亦差别很大。本文通过解读相关指南,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诊治进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肝癌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表达与改变,将自身配对的肝癌、癌周及远癌组织总RNA纯化,分析不同分子形式GGT表达,并以逆转录巢式PCR(RT-PCR)扩增GGT5’-末端非编码区基因。结果:肝癌、癌周和远癌组总RNA浓度呈明显的梯度升高趋势(P<0.05);肝癌组总GGT比活性和不同分子形式GGT均明显高于癌周和远癌组(P<0.05);RT-PCR扩增GGT基因片段,在肝癌、癌周和远癌组阳性率分别为95.8%、87.5%和79.2%。提示肝癌组织中GGT呈异常表达,GGT基因分析可望成为监测肝细胞癌变的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Ⅱ(GGT-Ⅱ)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从3个临床试验中心收集PHC 595例(PHC组),对照组为肝炎后肝硬化或慢性肝炎246例及正常人群166例。采用GGT-Ⅱ检测试剂盒检测GGT-Ⅱ,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FP)。分析两者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595例PHC患者中,387例AFP>400μg/L,500例GGT-Ⅱ阳性。GGT-Ⅱ诊断PHC的灵敏度为84.03%,特异度为91.26%,误诊率为8.74%,漏诊率为15.97%,正确率为86.99%,Youden指数为75.30%。而AFP诊断PHC的灵敏度为65.04%,特异度为88.83%,误诊率11.17%,漏诊率34.96%,正确率74.78%,Youden指数为53.85%。GGT-Ⅱ与AFP诊断PHC一致性指标:Kappa=0.2687,95%可信区间(CI)为(0.1929,0.3446)。结论与AFP检测比较,GGT-Ⅱ诊断PHC敏感性好,特异性高,准确度高,误诊和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附着于人胃上皮细胞表面,导致黏膜慢性炎症.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人们对其与疾病相关性、致病机理、根除方案等方面做了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