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克隆人端粒相关蛋白T-STAR并研究其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哺乳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GBKT7-hTERT,以pGBKT7-hTERT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cDNA文库筛选;构建pVP16-T-STAR和pMhTERT重组载体,脂质体法将其与报告质粒共转染入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pM-53 pVP16-T、pM3-VP16为阳性对照,以pM53 pVP16-CP为阴性对照;以pM-hTERT pVP16、pM pVP16-T-STAR、pM pVP16为交叉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TERT,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证实为是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T-STAR。pGBKT7-hTERT和pVP16-T-STAR共转染之后,报告基因CAT的表达(A值为0.25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A值为0.002~0.015)。结论T-STAR与hTERT在胃癌细胞内发生了相互作用,T-STAR可能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新成员,通过hTER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例1男,44岁。因腹胀、腹泻、黄疸1月,于1991年4月28日入院。患者四月前因右足背外伤后感染,用氨苄青霉素12g/d,治疗10天。用药第4天起出现皮肤瘙痒,纳差。停药后皮肤瘙痒有所缓解,但仍纳差、进油腻食物后即腹泻。2月后出现黄疸,脂肪泻、消瘦。外院腹部CT扫描示:胰头增大,疑为胰腺癌而转入我院。体检:皮肤、巩膜重度黄疸,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能触及。腹部B超、CT、ERCR检查:肝、胆囊、胆管及胰腺未见异常。化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便潜血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检出的146例糜烂性胃炎伴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炎症评分,并分为三组进行治疗观察,A组给予致康胶囊联合硫糖铝混悬液,B组给予致康胶囊,C组给予硫糖铝混悬液。结果: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内镜下检出率为5.14%。A组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均数为(71±12)%,B组为(45±9)%,C组为(42±11)%。A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1.2d,B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3.4d,C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5.8d,A组消化不良症状缓解时间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内镜下检出率较高;加用致康胶囊可以明显缩短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止血时间,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修复胃粘膜糜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黏膜脱垂(GMP)的内镜下检出率及康复新液治疗GMP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日~11月18日于空军总医院行胃镜检查的1 000例患者,观察并总结GMP的胃镜下检出率。对检出的GMP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炎症评分,并按奇偶数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10 ml,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硫糖铝混悬液10 ml,3次/d口服,随访观察3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GMP内镜下检出率为20.4%。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降低率为(64.89±7.88)%,对照组为(40.71±10.67)%(P0.01)。治疗组治疗后内镜下炎症积分均数从治疗前的4.037下降至1.336(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MP内镜下检出率较高;康复新液对GMP消化不良症状和内镜表现的改善优于硫糖铝混悬液。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酸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是,Hp导致溃疡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DU-A),瘢痕期(DU-S)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胃窦、十二指球部粘膜Hp的检测及空腹胃液NH+4,pH值,胃液酸度的测定,探讨Hp与胃酸分泌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共选择患者66例,其中CSG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32岁。DU-A42例,男39例,女3例;年龄21~43岁,平均28岁。42例DU-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药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9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6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叶酸和维酶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下疣状胃炎的检出率及康复新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日—11月18日行胃镜检查的1000例患者,胃镜下检出疣状胃炎124例,对检出的疣状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内镜下炎性反应以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10 ml口服,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硫糖铝混悬液10 ml口服,每天3次,随访观察3个月后进行临床评估并复查胃镜。结果疣状胃炎的内镜下检出率为12.4%。治疗组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均数为(71±12)%,高于对照组的(45±9)%(P<0.05)。治疗组内镜下炎性反应积分均数从治疗前的3.905±1.181下降至1.053±0.364,对照组从4.093±1.846降至2.097±0.8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理组织学积分由治疗前的3.570±1.124下降至1.016±0.552,对照组从3.702±1.087下降至1.850±0.6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疣状胃炎的内镜下检出率较高;康复新液对疣状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和内镜表现的改善优于硫糖铝混悬液。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相互作用的端粒相关蛋白将有助于了解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目的:筛选新的人端粒相关蛋白,为进一步了解端粒酶的全酶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人端粒相关蛋白分子的筛选。构建诱饵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BKT7-hTERT,筛选人睾丸cDNA文库;以蛋白质印迹法测定pGBKT7-hTERT融合蛋白的表达。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行同源性比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ERT、HKR3、SMARCBl mRNA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的表达。结果: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BKT7-hTERT可在酵母菌株AHl09中有效、稳定地表达。cDNA文库筛选获得GenBank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HKR3和SMARCBl。hTERT、HKR3、SMARCBl mRNA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一致,均呈高表达。结论:HKR3、SMARCBl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成员.与hTERT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相互调节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端粒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永生化或肿瘤细胞中作用的分子机制,筛选新的端粒相关蛋白分子.方法: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诱饵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筛选cDNA文库,β-半乳糖苷酶滤膜影印分析确证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质粒测序并在GenBank进行cDNA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 AH109、Y187酵母菌基因表型稳定,无His渗漏表达.成功构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诱饵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BKT7-hTERT,其表达的融合蛋白对AH109酵母细胞生长无毒性且不具有激活自身报告基因(LacZ)的作用.从cDNA文库中筛选到Ade 、Leu 、Trp 和His 阳性克隆28个,β-半乳糖苷酶菌落影印滤膜分析筛选到Ade 、His 和LacZ 阳性克隆12个,其中有5个文库质粒具有自身激活报告基因的作用,予以弃除.7个阳性克隆质粒测序发现有2个为重复序列,cDNA序列同源性比较最终获得6个已收录人cDNA序列,他们分别为T-STAR、PAWR、I-1、SMARCB1、LOXL3和HKR3.结论:获取新的端粒相关蛋白可了解端粒酶全酶的结构及其在肿瘤、细胞永生化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为肿瘤、衰老的发生及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