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31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6d,于2007年10月27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患者科院前6d无明显诱因突发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伴意识丧失,约5min抽搐停止、意识恢复,共发作4次。入院前4d再次出现四肢抽搐2次,症状大致同前。病程中无发热、头痛、呕吐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半卵圆中心缺血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机制。方法研究资料来自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半卵圆中心缺血组46例,对照组29例,均经头颅MRI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验证。结果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为60.9%,对照组为27.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粥样硬化及狭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颈内动脉,其次为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不同年龄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抽吸辅以尿激酶液化治疗中等量丘脑出血(10~35 m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中等量丘脑出血(TH)患者137例,分为内科组68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手术组69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立体定向抽吸辅以尿激酶液化清除血肿。结果手术组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内科组(10.1%对33.8%)。手术组30 d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平均秩次高于内科组(P=0.025)。在存活病例中,手术组3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内科组[(13.5±4.0)对(16.8±4.3)]。手术组在入院后第3天、第7天的血肿体积减少率分别为40.1%和63.8%,均显著高于内科组-0.21%与39.80%(P均<0.01)。10~20 mL出血患者中,手术组30 d的NIHSS评分(8.5±3.9)显著低于内科组(11.5±4.2)(P=0.023);但在30 d病死率、GO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1~35 mL出血患者中,手术组30 d的病死率[20/44(45.5%)]显著低于内科组[6/48(12.5%)](P<0.001);手术组30 d的GOS评分的平均秩次显著高于内科组(P<0.0001);在存活病例中,手术组30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内科组(15.9±3.8对21.4±4.3)。在长期疗效方面,手术组90 d的GOS平均秩次显著高于内科组(P=0.001);手术组的转归良好(GOS>3)率为52.2%(36/69),显著高于内科组27.9%(19/68)(P=0.001);90 d的累积病死率为13.0%(9/69),显著低于内科组的36.8%(25/68)(P=0.001)。10~20 mL出血患者中,两组90 d GOS平均秩次、90 d良好转归率、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21~35 mL出血量亚组患者中,手术组90 d GOS平均秩次显著高于内科组(P=0.001);手术组的转归良好率为41.7%(20/48),显著高于内科组(13.6%,6/44)(P=0.003);90 d累积病死率为16.7%(8/48),显著低于内科组(50.0%,22/44)(P=0.001)。两组在30 d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立体定向抽吸辅以尿激酶液化治疗中等量TH安全有效,其结论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正>近二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卒中仍然是致残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卒中急性期的溶栓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但是由于卒中发生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仅使一小部分患者能够获益[1]。卒中发生后最主要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这些损害在卒中发生的急性期最明显,随后的4~6周部分功能有所改善,但是患者依然残留一些功能缺损,从而导致了慢性残疾[2]。近十年,关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卒中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沙林染毒大鼠脑组织梨状皮质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沙林染毒模型,常规治疗后经鼻给予NGF或生理盐水,24 h后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梨状皮质区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生理盐水的大鼠梨状皮质区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神经元数量[(404.75±25.17)个/mm2]明显减少(39.44%);而经鼻给予NGF组变性、坏死的神经元较少,神经元数量[(651.94±36.02)个/mm2]减少不明显.结论 经鼻给予NGF可以减轻沙林染毒大鼠梨状皮质区损伤程度.经鼻给予NGF有可能成为针对沙林所致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评估国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提取在南京卒中注册项目中登记的缺血性脑卒中随访2年的患者,对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无、有但已控制和有但未控制.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脑卒中再发的风险. 结果:登记患者第1年的脑卒中总体再发率为11.2%.在分析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房纤颤和吸烟对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显著.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均可使其再发危险减半(P<0.001).停止吸烟1年以上可使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比率(HR)从1.71降至1.39(P<0.05).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脑卒中再发危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HR为1.69和1.64,P>0.05). 结论: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稍高于西方人群的水平.控制高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戒烟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对不同发作频率TIA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比较,房颤、肢体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P<0.05),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多发性TIA(P<0.05);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比较,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刻板性TIA(P<0.05)。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常见于多发性TIA和刻板性TIA,房颤、肢休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对TIA患者应根据发作频率和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病因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90 d时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6分为死亡.单变量分析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线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转归的独立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NLR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20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107例(52.2%)转归不良,57例(27.8%)死亡.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P=0.03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5)、淋巴细胞计数(P=0.002)、NLR(P=0.001)、空腹血糖(P=0.012)、超敏C反应蛋白(P=0.002)、血肿体积(P=0.005)以及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比例(P=0.004)与转归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年龄(P=0.002)、既往卒中史(P=0.018)、GC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8)、淋巴细胞计数(P=0.001)、NLR(P =0.001)、空腹血糖(P=0.016)、血肿体积(P=0.001)以及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比例(P=0.002)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OR) 2.4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13 ~ 3.587;P=0.001]和死亡(OR 2.268,95% CIl.532~ 3.358;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NLR对90 d时转归不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03,95% CI0.632 ~ 0.774;P <0.001),当截断值为2.3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7%和72.4%;NLR对90 d内死亡也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06,95% CI 0.629~0.786;P=0.003),当截断值为2.2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2%和72.6%.结论 NLR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转归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对85例伴有SHG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与71例血糖正常(NBG)的老年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SHG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NBG组(P<0.05)。SHG组治疗好转率低于NBG组,而病死率高于NBG组(P<0.05)。老年急性脑梗死伴有SHG的患者较NBG患者病情重,早期康复差,预后不良。结论SHG是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是评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应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大鼠神经元的急性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是染毒组(12只)和对照组(6只).染毒组选择沙林作为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代表.大鼠肌肉注射沙林,1 min后腹腔注射氯解磷定和阿托品,出现典型中毒症状者入组.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N)免疫组化酶染色分析,观察大鼠脑组织梨状皮质、海马CA1区、纹状体区神经元的变化. 结果 HE染色发现中毒大鼠梨状皮质、纹状体区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并且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大剂量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暴露情况下.可以引起大鼠神经元的大量坏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功能缺损.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等非胆碱能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