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小腿抽筋经常发生,一般人以为就是缺钙了,实际并不是那么简单,也许是血管出问题了。老杨高血压十多年了,饮食烟酒都不控制,每天出门打麻将。从年初起,老杨就觉得走路没有以前利索,走上100米左右小腿肚子就开始抽筋,还有点疼,停下休息三五分钟就好了,再走一段路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抗凝血酶Ⅲ(ATⅢ)在肝癌患者和非肝癌患者的活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肝癌患者95例及非肝癌患者212例,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的ATⅢ活性,比较两组间ATⅢ活性的差异。 结果 肝癌组ATⅢ活性(U/dL)为73.88+22.03,相对非肝癌组(87.92+19.09),ATⅢ活性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ATⅢ活性低于非肝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肝癌患者测定ATⅢ活性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改制丁字鞋制成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防止造影检查治疗过程中肢体的移动和旋转,保持解剖学体位,提高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用小木钉替换丁字鞋上的铁钉,并使鞋底纵轴与支撑条呈85°;103例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将无移动伪影并且体位正确者定义为A组,体位不正或有明显移动伪影者定义为B组,将B组全部患者使用固定鞋重新造影并定义为C组,并使用SPSS 18.0对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动脉造影体位和移动伪影与年龄、疾病分类、疼痛程度,检查时间长短有关,使用固定鞋较不使用固定鞋进行造影的影像,伪影显示率下降26.09%,体位标准化率上升37.68%.结论 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强,能有效防止下肢移动和旋转,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采用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的5例患者,予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护理。结果在围手术期精心护理下,4例腹痛症状患者术后3周腹痛消失;5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至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细致观察、护理,为孤立性SMAD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步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方法将98例需行下肢静脉造影的患肢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9例行步进式DSA,对照组49例行常规分段DSA,并对两组造影影像质量、对比剂的平均用量、平均辐射剂量和平均检查时间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对比剂使用总量较对照组下降33.33%,并且研究组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清楚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44%和67.34%,研究组均术出现因对比剂滞留而出现伪影;研究组平均辐射剂培较对照组下降54.91%,平均检查时间较对照组下降了65.45%。结论下肢静脉步进DSA较常规分段DSA在对比剂用最,检查时间,辐射剂量和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显示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A明确诊断,且行介入治疗成功的16例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均分4段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而后行狭窄闭塞部位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治疗.采用量化分析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股总动脉分叉部、腘动脉分叉部和踝关节水平的达峰时间(TTP)值,并计算腘动脉分叉部TTP与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腘动脉分叉部TTP差值)和踝关节水平TTP和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踝关节水平TTP差值).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16例介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总动脉分叉部术前TTP为(5.46±2.69)s,术后为(4.64±0.9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05).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TTP分别为(13.49±3.96)、(22.84±7.27)s,术后分别为(9.84±2.44)、(14.88±4.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2和-3.710,P均<0.01).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 TTP差值分别为(8.03±4.04)、(17.38±6.17)s,术后分别为(5.20±2.42)、(10.25±4.6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4和3.746,P均<0.05).结论 通过iFlow软件量化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患者、30条下肢静脉曲张在DSA及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射频导管发出热能作用于静脉壁,行大隐静脉闭合治疗。结果24例患者、30条下肢大隐静脉射频闭合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烧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每条肢体血管闭合时间17.8min,平均住院时间4.9天。术后随访1周~9个月,46.7%(14/30)下肢曲张静脉消失,53.3%(16/30)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83.3%(25/30)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6.7%(5/30)大隐静脉管腔变窄,血流缓慢。未见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 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