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旭  雷达  张宁  杨欢  姚帅  李秋香  梁静慧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0):1375-1378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22.4±7.9)岁;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情缓慢进展或出现缓解复发;3例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受差和不同程度的肌无力(13/1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3/13)、肌痛或肌压痛(10/13)、肌萎缩(8/13)、末梢型感觉障碍(5/13);肌酶轻至中度升高(10/13),肌电图表现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合并肌源性损害(5/13),或者单纯肌源性损害(3/13),病理学特点为HE染色肌纤维内空泡及裂隙样改变,纤维间、肌膜下、胞核周围大量排列成串的或成团的脂滴,无炎性细胞浸润.高肉碱、低脂肪饮食、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临床以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为主要症状、神经电生理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和(或)周围神经损害、肌肉活检为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所必需.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头痛、视物模糊3年"于2007年11月9日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每次持续10 min,每月发作1次,感冒后易诱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Oxford 40(OX40)和Oxford 40 ligand(OX40L)mRNA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llegic neuritis, EAN)大鼠坐骨神经、脾脏、外周血和淋巴结中的动态变化。 方法:36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模型组和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组)。分别在第9天、第17天、第26天处死动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根、脾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结中OX40和OX40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EAN组大鼠在抗原免疫后第17天达到发病高峰,OX40和OX40L mRNA在第9天(发病早期)和第17天时表达均较高,与第26天(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大鼠无症状;EAN组中OX40和OX40L mRNA在坐骨神经和淋巴结中各时间点表达均升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量表达。结论:OX40/OX40L可能与EAN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少年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CID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4例少年CIDP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男女比例3.67∶1,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5例;首发症状为双下肢远端无力5例,四肢远端麻木无力4例,四肢无力和双下肢远端麻木无力各2例,四肢肌痛1例;患者都有运动障碍,四肢远端运动和感觉同时明显受累11例,肢体远端肌肉萎缩2例;伴肌痛4例;腱反射减弱6例,消失8例;脑神经损害1例;自主神经受累2例;复发1例;发病高峰期Hughes评分平均3.84分;脑脊液检查蛋白细胞分离9例;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14例;神经活检示髓鞘脱失5例,炎性细胞浸润5例,髓鞘再生2例;激素治疗12例有效.结论 本组患者男性多见;首发症状多为对称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麻木无力;绝大部分有感觉障碍;脑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少见;腓肠神经活检有助于诊断;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检测对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36例CM患者的CSF动态变化、疗效及转归。结果 CM患者在治疗前32例(88.9%)CSF压力升高、34例(94.4%)墨汁染色阳性、26例(72.2%)白细胞总数升高、33例(91.7%)蛋白质含量升高、27例(75.0%)氯化物含量降低,治疗后6例(33.3%)脑脊液压力升高、4例(22.2%)墨汁染色阳性、8例(44.4%)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55.6%)蛋白质含量升高、4例(22.2%)氯化物含量降低,且上述指标均呈动态变化。36例患者中治愈17例(47.2%),好转10例(27.8%),死亡9例(死于脑疝)(25%)。结论脑脊液检查是CM临床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可作为动态观察CM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发病机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并总结6例DM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8~4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肌紧张、肌强直,叩击有明显肌球.1例患者其爷爷奶奶为姑舅亲结婚,2例有脱发;1例伴有智力障碍、吞咽困难及讲话不清;2例有张口费力,EMG均示肌源性改变,可见肌强直电位发放;肌活检光镜下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萎缩,未见明显再生肌纤维,部分小角纤维、变性及坏死肌纤维,典型核内移、核聚集、链状核;少数NADH、SDH、COX染色酶活性呈局限性增高或减低,ATP酶染色可见肌纤维群组化,其中1例以Ⅰ型肌纤维占优势;l例Ⅱ型肌纤维有群组化趋势.结论 (1)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对该病诊断及鉴别有辅助诊断价值;(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多样,需注意除骨骼肌病变以外的其他表现:如内分泌异常等;(3)DM确诊需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22例确诊为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临床特点患儿大多为8个月内起病,四肢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有肌萎缩,血清CK、LDH正常或增高;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见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符合脊肌萎缩症的改变.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肌活检可为脊肌萎缩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目前对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 ,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9~ 70岁 ,平均 36 .1± 15 .3岁 ,病程 9天~ 8个月。全部病例均有头痛 ,部分伴有呕吐。 18例主诉低热 ,4例病程中有抽搐发作。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者 2 0例 ,余 4例可疑阳性或阴性 ,均为老年患者 ,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 2例 ,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间质性肌炎 ( interstitial myositis,IM)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探讨 IM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综合分析作者医院 2 3例 IM的临床资料 ,并与 93例多发性肌炎、3 4例皮肌炎进行比较。结果  IM临床表现以肌无力、肌肉疼痛、血清酶谱增高、肌电图及病理学异常为特征 ,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 病理学检查对 IM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GIRK)亚基GIRK2mRNA和蛋白在红藻氨酸致大鼠海马表达的时空变化 ,探讨其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红藻氨酸致颞叶癫大鼠模型 ,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齿状回 (DG)、CA1、CA3 区GIRK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GIRK2mRNA和蛋白在大鼠海马内分布广泛 ,表达丰富 ;大鼠腹腔注射红藻氨酸后 ,GIRK2mRNA在DG区表达逐渐增多 ,12h(实验组 0 4 2 36± 0 0 380 ,对照组 0 3396±0 0 343)、2 4h(实验组 0 4 2 5 3± 0 0 4 37,对照组 0 3173± 0 0 315 )达到高峰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此后逐渐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 ;30d又达到高峰 (P <0 0 1) ;致大鼠海马内GIRK2蛋白仅DG区在 30d时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GIRK2mRNA和蛋白在癫大鼠海马内表达增高 ,特别是在DG区 ,提示GIRK2增高是机体对神经元过度兴奋的代偿或适应性反应 ;其合成增加将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阻止海马内过度兴奋在DG→CA3 →CA1方向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