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评估肺超声(US)表面波弹性成像(SWE)在肺间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用肺US SWE分析2016年2月—2017年5月间的91例间质性  相似文献   
2.
正摘要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已成为胶质瘤治疗中最重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之一。尽管MR波谱成像的假阳性结果已有报道,用MR波谱成像测定2-羟基戊二酸(2HG)具  相似文献   
3.
正摘要放射科医生在提出有关额外成像和相关因素的建议时的差异是未知的。清楚地识别导致后续建议变化的因素可以防止对偶然或模糊的影像发现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摘要应用术前MRI提供关于肩袖修复术后临床结果的预后信息的研究十分有限。目的为了确定术前MRI肩袖撕裂较严重的病人在肩袖修复后是否有较大程度的残余疼  相似文献   
5.
6.
正摘要目的确定成人第一腰椎(L1)骨小梁CT值的参考范围,在常规CT上测量骨密度(BMD)。材料与方法收集120 kV条件下进行的20 374次腹部和/或胸部的成人CT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粪类圆线虫iPGM蛋白(SsiPGM)的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获取SsiPGM的氨基酸序列,利用ProtParam、ProtScale、ProtComp、SignalP、TMHMM、NetPhos、SOPMA、SWISS-MODEL、ABCpred、SYFPEITHI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预测SsiPGM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序列、二级和三级结构、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构;通过Pairwise Sequence Alignment Tools在线分析SsiPGM与其他物种来源iPGM间的序列一致性;使用MEGA X程序对不同物种来源的iPGM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邻接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SsiPGM蛋白由51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H;N;O;S;等电点5.9,不稳定系数31.28,脂肪族氨基酸指数78.43,平均疏水性-0.234。所以该蛋白是一种亲水性且稳定位于细胞质中不含信号肽的非分泌蛋白,共含有28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Cc)和α-螺旋(Hh),分别占38.1%和33.08%,其次是β-折叠(Ee)19.73%和β-转角(Tt)9.09%;该蛋白含有7个T细胞表位和21个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SsiPGM蛋白与秀丽隐杆线虫、旋盘尾丝虫和犬恶丝虫的iPGM亲缘关系较近,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1.7%、81.5%和80.7%。结论SsiPGM蛋白含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作为研发粪类圆线虫病新型靶向药物的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家协作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613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窒息组,随机抽取同期在这些协作医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988例非窒息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2.2)构建预测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为土家族、男婴、早产儿、先天畸形、胎位异常、宫内窘迫、母亲职业为农民、母亲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产前检查<9次、先兆流产、脐带异常、羊水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急诊剖宫产、助产是新生儿窒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新生儿窒息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 (95%CI:0.723~0.772);校正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准确性较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使用该模型预测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可使患儿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弯曲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动脉瘤患者(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164例非动脉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病例资料,并通过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将每例患者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分为迂曲(tortuosity)、折曲(kinking)、襻曲(coiling)。先对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对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折曲在动脉瘤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7例(26.6%)及26例(15.9%),单因素分析显示折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显著相关(P=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折曲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因素(P=0.002,OR=2.573,95%CI=1.426~4.641)。在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相关性分析中,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大小及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内动脉折曲改变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研究使用对比剂对发现新的或增大的多发性硬化(MS)病变是否有影响及间期进展的评估。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基于一项本地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纳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