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唾液中存在着多种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相当一部分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存在、颈转移、复发等关系密切。检测和监测唾液中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可有助于发现部位深在的、隐匿性肿瘤,判断颈淋巴结转移和治疗后的复发趋势。本文就文献报道的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相关的唾液生物标记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能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涎腺放射性损伤细胞学模型.方法 对离体培养的大鼠颌下腺细胞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S法检测其细胞的增殖率.结果 与未照射组相比,3Gy以下剂量,细胞增殖率未见明显改变,5 Gy以上的剂量,细胞仍有部分增殖,但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而7 Gy以上的剂量照射则表现为细胞的大范围死亡.结论 一次性大剂昔照射对离体培养F的大鼠颌下腺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率均造成一定的影响,5 Gy剂量照射下的鼠颌下腺细胞可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放射性损伤细胞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口腔白斑癌变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口腔白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水平,探讨EGFR与口腔白斑癌变潜力的相关性。方法口腔白斑患者根据手术切除后有无存在癌变分成癌变组和未癌变组,癌变组19例,未癌变组31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白斑标本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癌变组的口腔白斑与未癌变组EGFR阳性率分别为73.6%和41.9%,癌变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癌变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EGFR表达水平与口腔白斑癌变存在相关性,EGFR可以作为判断口腔白斑癌变潜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人群颌面部温度定量感觉的可重复性,以及不同部位?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温度定量感觉测试对26例受试者(男12例?女14例)左?右侧咬肌区及左侧手背部表面皮肤进行检查,测试冷感觉阈值(cold detection thresholds,CDT)?热感觉阈值(warm detection thresholds,WD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s,CPT)?热痛觉阈值(hot pain thresholds,HPT),每个部位重复测试3次,每次间隔10 min;每次给予3个刺激,每个刺激间隔4 s;1周后重复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不同时间间隔感觉阈值的重复性,重复性测试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的性别?受试部位及时间间隔对感觉阈值的影响?结果:3个测试周期的温度阈值均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CCCDT:0.642~0.869,ICCWDT:0.591~0.723,ICCCPT:0.672~0.967,ICCHPT:0.757~0.917);间隔1周时间的阈值也显示良好的一致性(ICCCDT:0.508~0.772,ICCWDT:0.560~0.885,ICCCPT:0.629~0.872,ICCHPT:0.581~0.662)?左右侧面部的感觉没有明显差异(PCDT=0.398,PWDT =0.223,PCPT =0.264,PHPT =0.943);面部较左手背部皮肤对痛觉温度刺激敏感(PCPT =0.003,PHPT =0.004);女性较男性对痛觉温度刺激敏感(PCPT =0.008,PHPT =0.016)?结论:温度定量感觉测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以用于颌面部体表感觉的测量;面部较左手背部皮肤对痛觉温度刺激敏感;女性较男性对痛觉温度刺激敏感?  相似文献   
5.
柯学平  姚瑶  颜廷元  张瑞  袁春平  杨建荣 《江苏医药》2013,39(3):282-284,373
目的 探讨p27及皮层肌动蛋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神经侵袭的相关性.方法 SACC患者22例分为神经侵袭组(12例)和无神经侵袭组(1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p27和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侵袭组p27的阳性表达低于无神经侵袭组(P<0.05).神经侵袭组皮层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高于无神经侵袭组(P<0.05).SACC病理分级与其有无神经侵袭显著相关(P<0.05).结论 p27及皮层肌动蛋白可能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犯的标志物和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Bmi1(B lymphoma Mo-MLV insertion region 1)在舌鳞癌细胞与正常舌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探讨Bmi1基因沉默后对口腔舌鳞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mi1蛋白和mRNA在舌鳞癌细胞系和正常舌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i1在舌鳞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短发夹shRNA有效抑制Bmi1表达后,MTT实验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侵袭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构建移植瘤实验观察其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Bmi1在舌鳞癌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舌黏膜中低表达(P < 0.05);Bmi1基因沉默后显著抑制舌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以及抑制体内移植瘤的生长(P < 0.05),这与Bmi1对下游靶基因P16?P14和E-cadherin的调控有关?结论:Bmi1与舌鳞癌多种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密切相关,可能是舌鳞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