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瘤果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槲寄生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柱层析和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3个化合物: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Ⅰ)、β—香树脂醇(β—amyrin)(Ⅱ)、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Ⅲ)。【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瘤果槲寄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陆英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燕军  林洁红 《中药材》2004,27(7):491-492
从忍冬科植物陆英Sambucus chinese Lindl.分离鉴定了3β-香树酯醇乙酸酯(Ⅰ)和咖啡酸乙酯(Ⅱ),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3.
黄新智  林洁红 《广东医学》2000,21(10):821-822
目的 探讨重线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 G-CSF)对K562细胞凋亡和其细胞毒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法分别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毒药物敏感性。结果 在低血清培养条件下,rhu G-CSF对K562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其凋亡百分率与rhu G-CSF浓度呈负线性样;rhu G-CSF可增加K562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而降低其对DNR的敏感性,在Ara-C和DNR联合  相似文献   
4.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对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对所获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所获2种三萜及1种甾醇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化合物1~4),分别为芫花素、β-香树脂醇乙酸酯、古柯二醇、β-谷甾醇,其中β-香树脂醇乙酸酯、古柯二醇对小鼠肉瘤腹水株(S180)、小鼠艾氏腹水瘤株(EAC)、小鼠肝癌腹水株(HeAP),β谷甾醇对S180、EAC瘤株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均小于400μg/mL。【结论】芫花素、β-香树脂醇乙酸酯、古柯二醇、β-谷甾醇均为首次从枫香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其中芫花素为首次从桑寄生科中获得;枫香槲寄生中的三萜及甾醇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 G-CSF)对K562细胞凋亡和其细胞毒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法分别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毒药物敏感性.结果在低血清培养条件下,rhu G-CSF对K562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其凋亡百分率与rhu G-CSF浓度呈负线性相关;rhu G-CSF可增加K562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而降低其对DNR的敏感性;在Ara-C和DNR联合条件下,rhu G-CSF能增强两药的联合细胞毒毒性,克服了单用DNR条件下,其使DNR对K562细胞毒毒性作用降低的情况.结论虽然rhu G-CSF并不降低DNR和Ara-C对K562细胞的联合细胞毒毒性,但当其和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治疗髓系白血病患者时,仍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广东蛇药主药柚叶中有效成分柚皮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固定相为HypersilBDSC18(5μm,4.6mm×250mm);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35∶61∶4);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3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μL。结果柚皮苷浓度在20~80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为98.1%,RSD=1.0%(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7.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进一步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心血管病的活性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得到5个化合物: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I),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II),白杨素(chrysin)(III),圣草酚(eriodictyol)(IV),枫香槲寄生苷(V) 。结论V为新化合物,I-IV均为首次从枫香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其中I,III,IV为首次从桑寄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林洁红 《现代医院》2002,2(5):19-20
<正> 冷凝集素综合症(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cemia,AIHA)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中年及老年,受寒后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发绀,随室温升高而消失,在冬季病情加重时可有血红蛋白尿。冷性抗体在20℃以下作用较活跃,室温下静脉抽血可呈红细胞自身凝集现象。由于该病较罕见,特别是红细胞的自身凝集,给我们的护理带来一定困难。本科收治的1例CAS病患者,我们在缺乏临床护理经验的条件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遇冷后肢端紫绀8年,加重伴乏力半个月于2000年9月11日平车收入本科。该患者1992年因气温较低时(<20℃)出现四肢末稍、双耳、鼻尖紫绀,时有肢端麻木感,偶有解一过性酱油色尿1~2次,自行保暖后,上述症状消失。近半月来肢端紫绀加重,伴头晕、乏力、胸闷,活动后气促。体查:面色苍白,体温37.3℃,呼吸16次/min,心率80次/min,血压110/80 mmHg。血常规:血红蛋白(HGB)36g/L,红细胞(RBC)1.93×10~(12)/L。冷凝集素测定(4℃以下)效价为1∶1024。入院后予吸氧、输注洗涤RBC、环孢素A(Cyclosporin A)、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等治疗,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