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材料对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纳米银(Nano-Ag)、纳米氧化锌(Nano-ZnO)、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大鼠的免疫毒性效应.方法 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小牛血清对照组,以及3种纳米材料的高剂量组(17.5mg/kg)和低剂量组(3.5mg/kg).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隔日染毒5周,腹主动脉放血处死,检测大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对纳米颗粒物分散效果好、对机体损伤小的纳米颗粒物分散液.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透射电镜表征及肺损伤指标的测定,观察0.9%生理盐水、新生小牛血清、自制微乳液、1%新生小牛血清白蛋白对纳米颗粒物的分散效果及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结果 肉眼观察载带纳米氧化锌的纳米碳颗粒在新生小牛血清中分散均一、稳定时间长,在生理盐水中沉降较快.透射电镜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在生理盐水中有团聚现象,最大粒径为60 nm;在新生小牛血清中分散均匀,粒径为20~40 nm;在微乳液中,纳米碳颗粒外周形成一层包覆,粒径可达100 nm;而在白蛋白分散液中未能观察到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纳米颗粒物分散悬液肺毒性比较结果显示,以微乳液、生理盐水制备纳米颗粒物染毒悬液染毒大鼠后,肺泡灌洗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146.41±7.02),(162.34±15.87)μmol/L.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分散液制备纳米颗粒物染毒悬液染毒后,NO、总蛋白(TP)含量明显降低,分别为NO(79.05±13.01)(11.45±4.91)μmol/L;TP(0.30±0.03),(0.20±0.01)g/L.纳米颗粒物对大鼠肺组织损伤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锌组TP(0.50±0.19)gL,NO(144.34±50.88)μmol/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128.02±68.11)U/(mg prot),明显升高;纳米碳载带氧化锌组TP(0.52±0.14)g/L,NO(154.08±15.41)μmol/L,明显升高.结论 新生小牛血清对纳米颗粒物的分散效果较好,对机体产生的损伤相对较小,可准确反映纳米颗粒物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纳米颗粒物是指尺度在1~100 nm的颗粒。由于纳米结构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热点。纳米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将可能导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在人们逐渐认识纳米科学技术的优点和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的同时,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纳米物质具有与常规物质完全不同的毒性,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影响遍及农业发展、计算机、医疗、制药、国防、服装等很多方面。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纳米尺度物质以及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刚刚起步。它需要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医学、化学和物理的研究手段进行真正的学科交叉,因此充满了科学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活性钙在大鼠体内吸收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活性钙以度常用钙的朴钙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用3周断乳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碳酸钙、醋酸钙、活性钙、磷酸氢钙、乳酸钙和基础6组,分别进行28d喂养及3d代谢实验。结果 活性钙组的增加体重大于磷酸氢钙、醋酸钙和基础组(P<0.05);活性钙的骨钙含量高于磷酸氢钙和基础组(P<0.05);活性钙组钙吸收率为71.7%;净利用丰为71.2%,结论 活性钙是一种良好的钙源,可以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和补钙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溴二苯乙烷(DBDPE)对雄性大鼠青春期发育的干扰效应,为DBDPE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将36只出生后第21天(PND 21 d)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低剂量组(100 mg/kg)、中剂量组(300 mg/kg)、高剂量组(600 mg/kg),每组9只.于PND 23 d开始,采用经口灌胃染毒,每日染毒量为0.5 ml/100 g体质量,连续染毒至PND53 d.染毒期间每日观测体质量及生殖器官包皮分离(preputial separation,PPS)状况,染毒结束后处死,检测大鼠体质量、睾丸和前列腺质量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个染毒组各项观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DBDPE对雄性大鼠青春期发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碳纳米管暴露致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气管滴注染毒Wistar大鼠,观察不同剂量(0,3.5,17.5 mg/kg)和不同时间(7 d和30 d)的碳纳米管暴露后大鼠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超氧阴离子(O_2~-·)的变化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主动脉血管内皮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粒径相当的纳米碳黑作为阴性对照和二氧化硅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碳纳米管染毒组机体发生氧化应激,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血清中sICAM-1、sVCAM-以及主动脉血管内皮ICAM-1和VCAM-1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随着染毒剂量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碳纳米管暴露组机体氧化损伤更为严重。结论碳纳米管暴露致机体发生氧化应激进而诱导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发生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3种典型纳米材料对大鼠肺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银(Nano-Ag)、纳米氧化锌(Nano-ZnO)、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大鼠的肺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小牛血清)组和高(17.5mg/kg)、低剂量(3.5mg/kg)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染毒组,每组6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注入法进行染毒,隔日染毒1次,染毒5周。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氧化损伤指标和炎性因子。结果 3种纳米材料均能诱发大鼠肺部炎症,导致肺泡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和形成小脓肿。氧化损伤指标显示,3种纳米材料均可导致BAL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下降(纳米二氧化钛除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纳米材料各剂量染毒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除低剂量纳米二氧化钛与纳米银染毒组外),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含量升高(除纳米二氧化钛染毒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银染毒组白介素(-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对白介素-1(IL-1)无影响。结论 3种纳米材料均能对大鼠肺组织造成毒性损伤,可引起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壁碳纳米管与碘化钠反应后C-I共价键的生成及其表征,为单壁碳纳米管放射性碘标记及观察其在生物体内分布提供实验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1odogen方法制备碘化的单壁碳纳米管(I-SWCNTs),然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碳碘结合及C-I共价键的形成进行表征.结果 TEM成像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的毒性作用,为SWCNTs的毒理学及生物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将SWCNTs制成颗粒悬液,设9个剂量组(0.80、1.60、3.20、6.25、12.50、25.00、50.00、100.00、200.00μg/ml)对原代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国大气污染典型地区采暖期超细颗粒物(UFPs)的污染特征,为今后开展UFPs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2017年1月2-15日在天津市中心某交通路口采用WPS-1000XP型宽范围颗粒粒度仪监测UFPs的粒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质量浓度;使用DUSTMATE型手持式环境粉尘检测仪同步监测PM_(2.5)和PM_1的质量浓度。结果监测点采暖期PM_(0.5)和UFPs粒数浓度最高可达33 484粒/cm~3和22 461粒/cm~3,平均水平分别为19 185粒/cm~3和13 184粒/cm~3;UFPs表面积浓度最高可达264.2μm~2/cm~3,平均水平为126.69μm~2/cm~3;UFPs质量浓度最高观测到3.2μg/m~3,平均水平为1.6μg/m~3;PM_(2.5)和PM_1最高质量浓度分别可达600.0μg/m~3和201.6μg/m~3,平均水平分别为96.94μg/m~3和45.33μg/m~3;相关性分析显示,在8:30这一时刻UFPs粒数浓度与PM_(2.5)质量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监测点采暖期UFPs污染水平较高,有必要针对UFPs开展长期监测及健康危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