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左叶囊肿经肝圆韧带形成脐瘘1例山东文登市第一人民医院林治光,李祖广病例报告男,64岁。13月前患者发现原因不明的脐窝持续性溢液;有时挤压上腹部,脐窝能有连续成线状液体喷出。体检:腹平软,脐窝有一直径0.5mm大的瘘口,可见无味、透明液体自脐窝溢出,...  相似文献   
2.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照料困难,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迄今,AD的诊断尚无可靠的客观诊断指标。近年来,国内外对AD患者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甚多,AD患者脑脊液T-tau、P-tau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标志物与痴呆严重程度以及随病程进展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标:比较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ita,VD)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lfuid,CSF)总tau蛋白(total tau,T-tau)和第231位苏氨酸磷酸化tau蛋白(P-tau231)的基线浓度,随访6个月,观察它们在AD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随病程进展的变化。
  方法:基线期中度AD患者11例(10≤ MMSE ≤20),重度AD患者10例(MMSE ≤9)以及年龄匹配的重度VD患者7例,其中7例AD与6例VD完成了6个月的随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脑脊液T-tau, P-tau231的浓度。
  结果:基线期AD组与VD组患者CSF T-tau的浓度分别为470.08(263.58)pg/mL、208.76(42.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69,p <0.001);CSF P-tau231的浓度分别为90.94(49.86)pg/mL、42.96(13.1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重度AD与重度VD相比,CSF T-tau(Z=-2.830,p =0.005)、CSF P-tau231(Z =-2.392,p=0.017)的浓度仍有统计学差异,重度AD患者 CSF T-tau、CSF P-tau231的浓度比重度VD患者高。中度AD患者CSF P-tau231(Z=-2.605, p=0.009)的浓度显著高于重度AD患者。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脑脊液T-tau、P-tau231浓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AD患者脑脊液T-tau、P-tau231与VD相比显著升高。中度AD患者CSF P-tau231显著高于重度AD患者。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脑脊液T-tau、P-tau231浓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帕罗西汀药物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清帕罗西汀药物浓度。方法选用C18柱,波长295nm,丙咪嗪为内标,移动相为甲醇:水:三氯甲烷:异丙醇:四甲基乙二胺:冰乙酸=282:140:1.6:0.8:1.6:2,流速1.0ml/min,以甲苯、正己烷(1:4)为萃取液。结果帕罗西汀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40min和4.20min,批内和批间平均回收率各为98.4%~100.0%和98.8%~101.8%,RSD分别小于8.0%和5.1%,最低有效检测浓度为3ng/ml。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而精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 5-羟色胺浓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在神经性厌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7例神经性厌食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5-HT含量。结果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5-HT水平[(2.2&#177;1.4)nmol/109个血小板]低于正常对照组[(4.4&#177;0.9)nmol/109个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5;P〈0.01);两亚型即约束型[(2.4&#177;1.1)nmol/109个血小板]与暴食/清除型[(2.0&#177;1.6)nmol/109个血小板]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5-H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神经性厌食患者5-HT能低下的假说;并提示约束型与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发病有着相同的5-HT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与血小板5-HT浓度的关系。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喹硫平组34例和阿立哌哇组34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ECD)在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5-HT浓度,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主观睡眠评价,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组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328,P=0.013);治疗后5-HT浓度与病程、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2,P=0.001;r=0.522,P=0.000;r=0.575,P=0.000);5-HT浓度变化率与治疗前PSQI因子分--日间功能、入睡时间及家族史、治疗前SRSS总分呈正相关(r=0.429,P=0.001;r=0.644,P=0.000;r=0.539,P=0.000;r=0.694,P=0.000)。结论血小板5-HT浓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枢5-HT的功能,以血小板5-HT含量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5-羟色胺(5-HT)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中的作用,为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3例网络成瘾患者青少年和44例正常对照的血小板5-HT含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情绪状态。应用SPSS 14.0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网络成瘾组血小板5-H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5,P<0.05);网络成瘾组抑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P<0.01);网络成瘾组焦虑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0,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5-HT水平与网络成瘾、抑郁、焦虑程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网络成瘾发病可能与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40例(男24,女16)畲族隔离群体中精神发育不全患者的肤纹特征。发现精神发育不全患者的手指纹嵴总数(TRC),指纹类型和a-b纹线数均与正常畲族群体相似,但是男性患者指纹的挠箕数明显高于汉族(各为37.5%和1.61%)。与正常畲族群体相比,患者各型通贯手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35.00%(正常为23.77%),atd角也较大,平均46.49±4.91(正常为41.78±4.66)。5例患者有高位点t三叉及较大atd角,其临床症状也较重。认为通贯手以及高位点t三叉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并有助于鉴别先天性与后天性精神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8.
先天愚型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9例经染色体G带分析为先天愚型患者的家系进行了遗传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近4/5患者的母亲多产且生育患者的年龄超过35岁,而多数患者均为末胎。认为先天愚型有家族聚集现象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遗传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测定42例双相型躁狂忧郁症患者的人体白细胞A位点抗原和B位点抗原。与128例随机抽样的健康对照组相比,发现患者组HLA-A_9、B_8抗原频率升高,B_(16)抗原频率降低。这些抗原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为42.86%和22.66%;9.52%和0.78%;4.76%和18.75%,其相应的相对危险率分别是2.56、13.39和0.22(P值均小于0.05)。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28岁。婚后5年其妻怀孕2次。第1次孕9个月时生一男孩,小头、眼距宽、无耳、塌鼻,出生后第3天死亡。第2次孕2个月时自然流产。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计数30个、分析10个中期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6,XX,t(7;10)(7pter→7q32∷10p13→10pter;10qter→10p13∷7q32→7qter),其妻核型正常。家系调查:患者父母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其母婚后怀孕5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