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研究证明,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目的:从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运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及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等方面,就运动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PubMed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Bone Density;Bone Diseases,Metabolic;Exercise Therapy";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骨密度;骨代谢"。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3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对骨代谢影响的实验提示中等强度运动刺激和雌激素都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缓及治疗有积极意义。经过适量运动训练,大鼠去卵巢后体内骨改建的高转换状态可以得到缓解。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显示,运动和雌激素均能显著提高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但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骨硬度和增强骨抵抗变形的能力。说明运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骼和肌肉有良好的刺激效果,肌肉的增大对骨骼质量也有良性的刺激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参加体育活动越早,有可能获得的骨峰值越高,任何时候开始有规律的运动,对维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运动作用效果不同,儿童期增加骨量,成人期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保存骨量减少骨丢失,因此,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频率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路昕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3):467-46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学古籍中,虽无骨质疏松症病名记载,但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有类似的描述。《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ue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的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资料,DXA检测的部位包括腰椎L_(1~4)、左股骨颈和左全髋,以T值、Z值最低处作为诊断,并与同期体检人群进行对照。分别统计两组中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以及各检测部位BMD值,分析两组各部位BMD随年龄变化特点。结果 RA患者427例,骨量正常者占40.7%(174/427),低骨量者占34.0%(145/427),骨质疏松者占19.7%(84/427),严重骨质疏松者占5.6%(24/427);对照组人群1343例,骨量正常者占57.6%(773/1343),低骨量者占34.0%(456/1343),骨质疏松者占7.6%(102/1343),严重骨质疏松者占0.9%(12/1343)。经χ~2检验,两组人群BMD检测结果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73,P=4.918E-21),RA组BMD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6.794,P=1.313E-9)。RA组腰椎L_(1~4)、左股骨颈、左全髋BM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现象在40~79岁年龄段的RA患者中尤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对照组相比,40岁以上的RA患者左股骨颈、左全髋BMD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结论 RA患者骨质疏松阳性率较高,40岁以上的RA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BMD下降尤为明显,应尽早进行DXA检查并定期随访,积极防治OP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