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临床工作发现多种抗生素可影响甚至加重重症肌无力已存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障碍,使患者的肌无力症状恶化。目前,国内外在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上进行抗生素对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随着新型抗生素的出现,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各类抗生素对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安全、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实验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感染科、神经内科和药剂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健康、雌性C57BL/6小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重症肌无力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抗生素治疗组120只。抗生素治疗组分为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氟罗沙星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每组20只。干预:以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的乙酰胆碱受体免疫3次建成EA重症肌无力模型。生理盐水组、各抗生素治疗组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开始按10mg/kg体质量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抗生素,连续注射14d;重症肌无力组和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抗生素治疗后第14天进行症状评分,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查和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的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肌无力症状评分。②低频重复电刺激的衰减率。③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水平。结果:注射抗生素后第14天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和氟罗沙星组小鼠的平均症状评分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小鼠的平均症状评分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测衰减幅度庆大霉素组(21.22&;#177;4.63)%、依米替星组(19.08&;#177;4.25)%、环丙沙星组(22,25&;#177;4.95)%和氟罗沙星组(21.71&;#177;4.99)%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15.75&;#177;2.22)%,头孢呋新组(15.25&;#177;2.87)%和头孢他啶组(15.25&;#177;3.30)%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庆大霉素组、依米替星组、环丙沙星组和氟罗沙星组明显高于重症肌无力组,头孢呋新组和头孢他啶组与重症肌无力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加重重症肌无力小鼠业已存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障碍,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例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江新姣  杨汉菊 《中国康复》2004,19(2):92-93,95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VD)死亡患者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4年 12月 -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2 5 2 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死亡的 2 2 8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的 2 2 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 6 2例 (2 7 2 % ) ,其中 12 7例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2 9例(2 2 8% ) ,10 1例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33例 (32 7% )。 >6 0岁发生医院感染 39例 (6 3.0 % ) ,感染大多发生在住院的 2~ 2 0d ,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5 2 6 % ) ,其次为泌尿道感染 (2 4 .4 % )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和真菌为主 (41.7%、35 .4 % ) ,其次为G 菌 (2 2 .9% )。结论 :老年、意识障碍、住院日、侵袭性操作、泛用抗菌药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基础护理 ,针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医院感染患者血白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1908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白细胞计数,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8(IL-8)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生医院感染98例,脑出血和脑梗死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96%、4.54%,常见的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两种类型疾病间无显著差异(P>0.05);医院感染组血白细胞数,ET和IL-8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组,而NO含量则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对其进行血白细胞计数、ET、NO和IL-8含量的分析必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早发现并积极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治疗手段的改进或寻找新的治疗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3072例肝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结果:医院例次感染率为6.12%,感染时问多发生在住院的2-20d(6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45.8%),其次为腹腔内组织感染(14.4%)。结论:年老、重症肝病、住院初期、基础疾病严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我院1991~1994年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动态变化,本文连续动态监测的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检测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种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257株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MRSA,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各菌株对苯唑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cA基因作为判断MRSA的“金”标准。结果: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筛检MRS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9%、94.5%,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检MRS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9.5%、100%。苯唑西林琼脂稀释法筛检MRS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9%、98.6%。结论:PCR技术检测MRSA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特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鉴别方法。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较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结果更可靠,可作为临床实验室检测MRS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不合理应用 ,插入诊疗操作增多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日益增多。该研究根据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类进展 ,设计了一种准确可靠、快速简便、适用于临床的鉴定方法。与 API staph比例总符合率为 92 %。在 1 96株 CNS中 ,以表皮葡萄球菌 (36.2 % )、溶血葡萄球菌 (2 6.5% )、人葡萄球菌(8.7% )、头葡萄球菌 (8.2 % )为主 ,用该法鉴定 CNS收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10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API系统,药敏采用琼脂扩散法,结果 判定按NCCLS标准执行,数据统计按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组软件WHONET4系统处理。结果标本来源以病人的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为主,产ESBLs检出率为36%,科室分布以老年病房最多,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对青霉素类敏感率很低(0%-18%)。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所以合理选用抗生素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7 016株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细菌的分布及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现状。方法对住院患者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7 016株,革兰阳性菌2 250株,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苯唑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2.1%和76.0%;检测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4 766株,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构成;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升高。结论临床分离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比例逐年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问题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所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6—2008年,呼吸道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占分离的81.4%;鲍曼不动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较低,亚胺培南和美诺培南的耐药性上升很快,ICU和非ICU病房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较大的差异。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亚胺培南和美诺培南。非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低于ICU病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