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是1973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学习期间,与普外科全体同志共同汇集该医院1956年~1973年间1,000例脾脏手术的临床资料,现着重就脾手术预后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9个月,20~40岁年龄组数最多634例(63.4%),19岁以下者119例,41岁以上者247例。本组病例,男741例,女259例,男女之比为3∶1。手术前原发病有13种之多,而占主要的仅四种:晚期血吸虫病485例(48.5%),门静脉性肝硬化382例(38.2%),外伤性脾破裂41例,库里氏贫血33例。其它59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简称AOSC,典型病例具有Reynlds五联症。此病1969年至1974年。四川医学院收治了1077例。广东地区平均发病率16.2%。本组108例占同期经手术治疗的胆道疾患的32%。AOSC病死率很高,为探讨降低病死率的措施,现将在广东省顺德县人民医院教学期间,参与手术治疗的337例胆道疾患中,具有Reynolds五联症表现,确诊为AOSC的108例治疗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降低病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鼻腔水蛭异物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蛭俗称蚂蝗,其口腺中含有水蛭素,有抗血凝作用.水蛭可寄生于上呼吸道,其中以鼻、咽、喉部最常见.我院医师于2000年4月随医疗队赴云南省墨江县工作期间,遇到1例鼻腔水蛭异物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三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进行对比性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瓣膜和逆蠕动肠段效果较优。人工瓣膜手术简单,不损伤肠粘膜,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石守礼是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学副教授,眼科主任,中国中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医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北中医》编委,搜拾各种疾病,尤以眼科见长。他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近一年以来胃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变化趋势,对比各项检查结果针对性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研究与胃癌患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并收治入院的胃癌患者(共计1461例),对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病理类型、发生部位、TNM分期等进行统计;二筛选病例资料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患者(共265例),对这类患者的胃癌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61例胃癌中,男性占70.77%(1034例),女性占29.23%(427例),平均年龄(59.29±11.30)岁(中位年龄60岁)。病理类型以低分化乳头状腺癌居多(408例),占57.3%。发生部位以贲门居多(232例),占28.29%。取得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查结果的病例为265例(男性192例,女性73例),阳性患者90例,阴性患者175例,胃癌相关检查指标人胃蛋白酶原Ⅰ、Ⅱ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的统计结果P值均小于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人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风险评估的指标,在胃癌检测筛查中具有很高的评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胃扭转10例,并讨论了X线诊断和外科治疗。认为胃大小弯易位和胃某部向左或右旋转以至形成环状,胃粘膜皱襞改变是胃扭转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而胃内双气液平面、胃底低位等征象上具特征性,不应再列为诊断依据。初步提出以90°度为最低为标准。本文7例手术效果良好,无伴发病的以胃空肠吻合术为宜,有伴发病的应做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简称EVB)是临床处理上的难题。我们自1986年4月至1987年3月开展了直视下选择性胃冠状静脉TH医用胶栓塞术(简称SCVE)治疗门脉高压并发EVB共10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致猝死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提高其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002-2007年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病例进行临床尸检病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结果: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患者50岁以上4例,40岁以下3例,年龄30~71岁,平均(50.5±15)岁;多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最初大多为非心血管疾病症状。结论:主动脉夹层致病因素复杂,起病隐匿,常导致猝死;伴有长期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人群出现突发性胸痛或休克表现时应警惕该病的发生并进行早期干预处理,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